• 53阅读
  • 0回复

删繁就简文浅意深——《文白对照资治通鉴纲目》付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4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删繁就简文浅意深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纲目》付梓
李巨泰陈雄
最近,由长征出版社组织中华书局、北京大学等单位古籍专家学者,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编写的《文白对照资治通鉴纲目》付梓。这部书参校了《纲目》的明代崇祯本和清代康熙本,并参考中华书局排印《通鉴》一一进行比勘,首次整理出版了这部泽传后世的史书。
许多读者对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奉旨编修的《资治通鉴》(下称《通鉴》)都比较熟悉,而对南宋大学者朱熹编撰的《资治通鉴纲目》(下称《纲目》)却不甚了解。《通鉴》共294卷,400余万字,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全面记述1362年的史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但这部巨著有个不容忽视的缺憾,就是因其篇幅浩繁而难于卒读。司马光本人修完此书就觉察到这个问题,于是着手删繁就简,更编一部《通鉴举要历》,可惜未竟其事便辞世。
到了南宋,朱熹下决心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重新改写《通鉴》,终于修成《纲目》传世。但朱熹的《纲目》并非是对《通鉴》简单的删节压缩,而是另设义例的再创作。所以,《纲目》完全可以视为在《通鉴》原素材基础上成就的一部新史书,它除了保持原书“网罗宏富,体大思精”的特色外,还有自己的鲜明特色。突出的一点是,成功运用纲目体编写,使其史书更具纲举目张、脉络明显的优点。这正是朱熹成功剪裁删节《通鉴》的诀窍所在。其结果修成的《纲目》篇幅减少到59卷,文字浓缩到180余万字,而内含依然完备宏富,达到了“通贯晓析,如指诸掌”的目的。《纲目》付梓后引起广泛关注:一是封建帝王,他们看到在“观圣人之迹”、“存王道之正”诸方面《纲目》比《通鉴》更加鲜明,因之备加推崇,视为“帝王教科书”;二是士人学子,他们获得了《纲目》,也就解决了在有限时间内卒读通史的问题。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一部嘉惠后代、便利普及的好书,近百年来却从未进行过整理出版,因而鲜为今人问津。鉴于现代人以白话为书面语言,直接阅读史籍原文确有不少困难,因此把文言文的《纲目》全译成白话文,并附录原文,以便于对照。它的可读性大大超过了同类型的史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