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论新时期世界观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3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论新时期世界观建设
吉宣文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坚持不懈地加强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一项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我们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的战略举措。
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性转折时期,从生活方式到价值观念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用什么样的世界观教育党员干部,用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人民,用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凝聚和鼓舞人心,已经成为新时期共产党人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我们生活在各方面都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面临着各种考验。就国际大局而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间围绕经济和科技展开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在着眼于21世纪抢占发展的制高点,这就使我们面临着跨世纪发展的考验。就国内大局而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赶上时代”的步伐正在加快,这就使我们面临着中华民族走向全面振兴的考验。与此同时,在变革的时代和开放的世界里,国际范围各种精神文化力量相互激荡,各种社会思潮纷然杂陈,不仅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也改变着人们的观念,这就使我们面临着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确立民族精神支柱的考验。能否经受住这一系列考验,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坚持科学的世界观,能否运用科学的认识工具去观察世界,把握时代,坚定信念,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对社会历史规律的认识自觉,转化为个人的行动自觉,始终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世界观建设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跨世纪发展的要求,是新时期我们党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要求。
改革开放17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人心。但是,不能不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体制转轨时期产生的负面效应对人们精神生活的侵蚀也十分严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蔓延,使一些人失去了人生的理想和信念。从个别领导干部由人民公仆蜕变成腐败分子,可以看到,共产党人一旦放弃世界观改造,一旦丧失了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就会走向人民的反面。只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才能在历史性大变动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受住各种考验,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和影响,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世界观建设是根本的建设。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统一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世界观。世界观不仅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同时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理想,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现实生活的价值选择。从根本上说,世界观解决的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问题。如果说缺乏现代化人才的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话,同样,没有科学世界观的民族,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的确立,靠的是建立在科学世界观基础之上的理想信念,并最终通过人生价值选择体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每个人的世界观建设,实际上是在最广大的社会层面上对民族精神支柱强本固基。江泽民同志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就是强调思想教育要着眼于人,从根本上加强新时期的世界观建设。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始终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邓小平同志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现在,我们面对的情况更复杂,担负的任务更艰巨。要完成新的历史使命,更需要发挥我们的真正优势,更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武装党员干部,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大潮中,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核心是解决理想信念问题
加强世界观建设始终是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著名的“两个彻底决裂”,到毛泽东同志提出“改造世界观”,都深刻揭示了加强世界观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今天,加强世界观建设并非是过时或过左之举,而是确立崇高理想信念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奠基工程。
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深刻把握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规律基础上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当前,加强世界观建设,要突出解决好人们对当代中国发展大局的认识和把握。对当代中国发展大局的认识,实际上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认识和总体看法,说到底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世界观问题。可以说,没有对当代中国发展大局的正确认识,就不能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下,用客观的标准认识社会,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用合理的准则规范行为,结果必然使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严重扭曲和错位。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发展大局,才能科学辨析和正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与支流、现象与本质,校准政治方向,锤炼和培养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观察和把握当代中国发展大局的最强有力的认识工具,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观点,汲取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左”的历史教训,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创造性地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并提出了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认识。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上、在社会主义本质上以及在社会主义特征或特点上,比较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化了对当代中国发展大局的认识。
科学的理论是伟大实践的先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逐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所证明的科学世界观。我们党正是坚持和运用这一科学世界观重新认识和观察当代中国发展大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制定出符合时代和国情的一整套方针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使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焕发出勃勃生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全面深刻地展示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科学世界观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说过:“中国人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观察中国命运的工具,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今天,我们党正是通过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才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目为之一新。
观念不能直接改造世界,但它能通过改变人去改造世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能变成物质力量。对中国共产党人尤其对领导干部来说,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观察当代中国命运的工具,我们就有了坚强的精神支柱,按照这样的世界观、这样的理想信念而奋斗、奉献,并以此作为人生最崇高追求和最大的价值,我们就会将亿万人民聚集在伟大的旗帜下,万众一心,努力拚搏,实现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基础上再造辉煌,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再造辉煌。
加强世界观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共产党人加强世界观建设不仅仅在于确立和认同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而且还在于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改造主观世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抵制来自各方面腐朽东西的侵袭和诱惑,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科学世界观所蕴含的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一切为了人民,始终服务于人民,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鲜明的特征。邓小平同志一直把是否体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我们工作成败的标准。他反复告诫全党,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和衡量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功与过、得与失、苦与乐、荣与辱的根本依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蕴含和倡导的价值取向,透彻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终身为之奋斗和践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共产党人人生观的核心内容。在我们革命队伍中,许多优秀的共产党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成终身不渝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雷锋、孔繁森便是杰出的代表。60年代的雷锋,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深情,将全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和为人民服务之中,终于使无数为人民服务的平凡小事“积溪流以成江海”,熔铸成伟大的“雷锋精神”。90年代的孔繁森,牢记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献身于西藏高原,呕心沥血,以毕生精力实践着“我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共产党人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想。从雷锋到孔繁森,众多优秀的共产党人,以伟大的牺牲精神服务于事业和人民,奏响了一曲曲时代乐章。
如果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构成了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内容的话,那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则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在价值选择和实践行为上的具体体现。
江泽民同志倡导的64字创业精神,鲜明表达了共产党人所应具有和奉行的价值观。艰苦奋斗,是我们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必不可少的创业精神。我们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面临着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任务,只有“保持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才能冲破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已远非战争年代可比,面临着比以往更为严峻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诱惑,因而更需要每个党员干部积极提倡和奉行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创业精神和价值取向。
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母子之爱、兄弟之情,虽然也具有浓厚的利他色彩,但它的前提是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还不能真正称得上无私奉献。只有超越亲情血缘、超越个人功利之上的利他和牺牲,才称得上无私奉献。共产党人崇尚的无私奉献就是如此。它导源于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追求。这种无私奉献,既不同于道德家的界说,也不同于慈善家的善行。它不是从“小我”的意义上寻求和感悟精神的皈依和心灵的慰藉,而是从“大我”的意义上承诺和践行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责任和使命。一个党员干部只有自觉奉行无私奉献的价值理想,才能不断完善高尚的人格,锻炼坚强的党性,才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高扬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确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使之成为加强党的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跨世纪工程,成为宣传人民、教育人民、凝聚人民和团结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一切着眼于建设
一切着眼于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也是加强世界观建设的客观要求。在新形势下,加强世界观建设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党性与人格的统一,正面教育与制度约束的统一。
首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加强世界观建设不仅需要思想理论上的认知,更需要实践上的躬行和体验。科学的世界观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才能确立。当前,要克服一些领导干部“以干代学”忽视理论学习的倾向,同时也要克服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再次向全党提出了加强理论学习的要求,这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全面系统地把握邓小平同志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努力掌握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加强新时期世界观建设,理论学习和教育是前提,实践的躬行和体验是根基。只有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和党风建设的实践,才能真正把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上升到个人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其次,坚持党性与人格的统一。共产党人的党性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言行一致地带头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党性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先进的党性与高尚的人格是统一的。共产党人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只有那种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才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当然,党性和人格相比,前者是更高层次上的要求,是世界观层面的理性认识,后者是素朴的价值行为准则,也是前者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去侈谈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只能是一句虚伪的口号;如果连基本的人格都没有,就谈不上做一个够格的党员干部。坚持党性教育与人格修养的统一,就会使党性要求通过人格实践活生生地体现出来。注重人格锤炼是加强党性修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每个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加强世界观建设的基本功。
第三,坚持正面教育与制度约束的统一。坚持正面教育,就是要考虑人的真实存在,激发人们的理性思考,挖掘人们内在的积极因素,好其应好,恶其应恶,以发扬光大先进的思想意识。这是我们加强世界观建设的基本方式和手段。
搞好典型教育是坚持正面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一个时期,张鸣岐、孔繁森以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平凡而伟大的事迹,展示了新时期共产党人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人们缅怀和景仰英雄人物的朴素情感,极易转化为踏实的道德践行。孔繁森事迹传扬后,众多党员干部纷纷报名援藏就是生动的例证。
强调正面教育,离不开制度约束,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许多观念意识的养成单凭教育是不够的。教育属于软约束,制度则构成了硬约束。教育是引导人们自觉去做,而制度则是约束人们必须去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张家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就是坚持在正面教育的同时,设置一个个外在的硬“规矩”,勾画出了获得人的内在素质提高的“方圆”。只有在坚持正面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使人们的世界观建设逐步升华到自觉自律的境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