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追摩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3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热点透析

1980年我国摩托车产量仅4.9万辆,1994年已达522万辆,产量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摩托占有率为80人一辆,95%为私人拥有;我国摩托生产厂家有119家,但年产10万辆以上的只有12家——
追摩托
本报记者王清宪
人们的眼睛盯着汽车,心里想着汽车,却无意中发现,摩托车在人们眼下却越来越多。
招人恨更招人爱
“第一批骑摩托的人,剩下的没几个了!”
“瞎掰!我就是第一批买摩托的。和我一起买摩托的都还好好的呢!”
这样的对话,时不时就能在一些场合听到。
摩托车,对于长年骑自行车的人来说的确有些可怕。何况,身边时不时地有“赶潮”的二愣子头破血流、车毁人亡。所以,人们对摩托的不安全性的演绎虽不免夸张,却也可以理解。再细品味,对摩托安全性如此毁誉,不免透着对骑摩托者的嫉妒。
但不管怎样,骑摩托的人却一天比一天多。1980年以前,我国摩托车行业发展是极其缓慢的。那时骑摩托最多的是两种人:一是公安;一是邮政。但1980年—1990年10年间,年产量从4.9万辆发展到97万辆,平均年增长34%;而1990—1994年,年产量从97万辆增加到522万辆,平均年增长52%。1994年,全国摩托车占有率约80人一辆,经济发达的中、小城市已达到6—10人一辆。其中95%为私人拥有。
从代步的角度上讲,摩托快速、灵活、方便,对于生活还没有达到追求舒适的水准,经济上远远达不到汽车消费的人来说,它就成了招人喜爱的选择。在不少城市,它已成为大众交通工具。
冷与热中看市场
从这几年摩托车市场的冷热,我们可以分析出家庭摩托车的消费倾向。
1993年1月—3月份,市场销售平淡,消费者持币待购,4月—7月,由于外汇比价上升,人民币贬值,对物价上涨预期压力增大,消费者为求保值而购买摩托车,摩托车价格一涨再涨,抢购热度不减。8月—11月,宏观调控开始,银行两次大幅度提高存款利率,人们把钱更多地投向了银行,市场骤然降温。1993年最后一个月,由于有消息说,我国新税法要从1994年开始实施,摩托车已被列在交纳消费税的名单上,人们敏感地认为车价再次上涨是必然趋势,因此又一次把货币投向市场,销售市场短时间活跃反弹。
那个时候,人们把货币选票投给摩托车,是有道理的。在经济发达地区,冰箱彩电已经普及,最需要的是住房。可是,商品房价格太高,工薪阶层虽有那么点积蓄,也只能在大厦下面的小平房中望楼兴叹。人们企盼房改,但房改步履蹒跚,有房的人不着急,没房的人干着急。汽车固然好,但一是价太高,二是在三世同堂的斗室前停辆桑塔纳也不协调。
于是,力所能及、生活需要、家庭方便的选择,就要算摩托车了。当然,在富裕起来的农村,行的问题更突出,除了城市人的理由,还有农村的路况等等,选摩托车消费就更属必然了。
让全世界靓仔都迷上中国摩托
有一个情况许多人不一定想得到:1993年,我国摩托车产量达到361万辆时,就比日本多产44万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国。近两年,日本的产量在下滑,中国的产量在直线上升。
目前,世界摩托车年产量为1200—1500万辆,占有量为每35人一辆;日本、马来西亚、意大利均为7人占有一辆,我国台湾省达到2人占有一辆。而我国的占有率为80人一辆。根据40年来世界各国摩托车工业发展历史分析,当人均收入在300—1000美元时,正是摩托车发展的黄金时代。目前我国正处在这一时期。1995年,全国摩托车“九五”规划会议分析:到2000年,我国摩托车市场需求量为1100万辆,保有量为4530万辆。
目前的问题是:要进一步提高生产规模、加强自我开发能力,别再重复汽车工业的毛病。我国目前的摩托车生产厂家有119家,但年产量超过10万辆的只有12个企业,尽管这12家企业的产量合计已占到全行业总产量的80%,嘉陵、建设两家分别达到80万辆,但总体上说,规模还是不够集中。目前国内水平较先进的产品,基本是引进技术的产品。尽管有的厂家产品已经出口到一些发达国家,但各企业尚不具备独立开发先进产品的能力,甚至性能、结构有重大改革的车型也需要引进技术。好在我们的行业管理部门意识到得还不晚,采取的一些措施和规划也还及时。中国摩托车行业是有后劲的。我们不仅要成为摩托车生产大国,而且要成为摩托车生产强国。让全世界的靓仔都以骑咱中国摩托车兜风为自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