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对呼唤公德意识的应答——从首都师范大学推出“做文明大学生”活动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3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一月话题

  对呼唤公德意识的应答
——从首都师范大学推出“做文明大学生”活动谈起
主持人:本报记者唐维红
高等学府应该算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启蒙和发源之地,但不知从何时起,大学校园里的文明却在渐渐衰退——先是“课桌文学”的泛起,随之,食堂里没有了整齐的队伍,混乱而拥挤,随地乱扔废弃物,见老师如同路人……一些大学生一面在探寻现代人类文明,一面又对身边的不文明视而不见;一面在为撒播人类文明做准备,一面又把对文明的摧残展示给人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在刚刚逝去的1995年岁末,几位首都师范大学的学生自发组织起“自律社”,倡导先律己再律人,用自己的行动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大学校园。学校党委抓住这一契机,适时地在全校推出了“做合格公民,做文明大学生”的活动。
在人们慨叹市风日下、呼唤社会公德良知回归的今天,他们的言行在校园内外产生了积极而热烈的影响。
“先锋由我创造,自律在于个人”
胡钢(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94级学生、“自律社”负责人):前不久,我和其他几位同学在我们校内自发成立了“自律社”。我们提出:“先锋由我创造,自律在于个人”的口号,要加强自身修养,为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出一份力。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是高素质的合格公民。遵守社会公德,做文明大学生,是对我们每个大学生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尤其是作为明日之师的我们,更应如此。教育,是树人的事业,将来我们不仅要教给别人知识,而且还要传给别人做人的道理,我们既是知识的授予者,也是品行的缔造者。“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如果我们不具备起码的德行,我们这面镜子也只能是面哈哈镜,塑造出来的也必将是扭曲变形的形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终究有一天,我们的行为要成为学生道德情操教育的教科书,这本教科书质量的高低就取决于我们的今天,要使自己成为一本耐读的教科书,我们就得“明日教师,今日做起”。只有先律己,才能后育人,育人与律己是相辅相承的。
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社会公德意识,要求我们从尊师重教,搞好人际关系,遵守公共场所的正常秩序,爱护公共财产等诸多小事做起,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具体而言,要求我们在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做到:
自觉地读书看报,了解国际、国内形势,提高政治修养;注重一言一行,提高品质修养;主动为老师擦黑板,准备开水,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注重礼节礼貌,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热心帮助同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自觉遵守图书馆规章制度、爱护书籍;保持自习室的安静与卫生;遵守排队买饭制度;维护宿舍内外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树木,节约水电,等等。
我们在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社会公德意识的同时,还应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人,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在默默无闻中,使我们的人格得以升华。撑起一片蓝天,只为蓝天下活泼可爱的人们;搭起一席荫凉,只为辛劳的人们有一块歇息之地。一次不经意的扶持,可能会使横穿马路的老人免遭厄运;扶起一片倒地的自行车,将会使美丽的校园别添一番景致;送一杯水,问一声好,擦一次黑板,打扫一次卫生,无数的“一”相加,会铸就一颗高洁的心灵。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
赵会民(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为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配合《首都市民文明公约(修订讨论稿)》的讨论,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决定,从1995年12月起,在全校开展“做合格公民,做文明大学生”的活动,以强化师范生的公德意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明素质。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特别要把提高青少年素质作为工作重点”,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育人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首都范师大学是为北京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学校,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更关系到首都下一代公民的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提高师范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提高下一代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前提。因此,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首都市民文明公约》,我们承担着更加重大的责任。
多年来,首都师范大学一直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一定的基础。不久前,学生又自发组织了“自律社”,提出“先锋由我创造,自律在于个人”的口号,倡导从“一”做起,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明气氛,为学校这项活动的开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为此,学校党委决定,借《首都市民文明公约》讨论之际,在全校开展“做合格公民,做文明大学生”的活动,目的是要强化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文明行为意识,互助互爱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以及首都意识,爱祖国、爱共产党、爱教育事业的意识,并在强化意识的基础上,将意识转化为行动。活动要求学生从“大”处着眼——做“四有”公民,从“小”处入手——由点滴做起。
为促进并保证活动的开展,我们在校园内大力宣传本次活动,宣传《首都师范大学学生行为规范》,并通过学生“自律社”开展有关研讨等活动。同时,建立校风校纪纠察队,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纠正和曝光。全部活动通过宣传、检查、评比、研讨等方式,把公德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图书馆、教室、宿舍、食堂等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通过营造浓郁的校园气氛,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这一活动将持续到本学期末,号召学生“以真实的考试成绩向党和人民汇报”。
目前,“做合格公民、做文明大学生”的活动已在全校全面铺开,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拥护和积极响应。教师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使学生的整体师范素质有所提高,同时,能起到由个人到集体、由学校到社会的带动作用,从而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学生们反映,这样的活动能让我们自省、自律,从而自强、共进,进而达到整个校园乃至社会的和谐。
尽管我们深知,人的道德的养成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经过不懈努力,首都师大人有信心展现给社会一个文明、健康的“新世界”。
社会生活与公德意识
鄯爱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给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人民群众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方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然而,毋庸讳言,作为社会文化的表面凝聚和社会文明程度表征的社会公德尚未产生巨大的飞跃与提升,社会公德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性使社会道德生活呈现出某种程度的无序和混乱,人们的行为也出现了所谓的失范状态,社会公德的缺失成为人们强烈的心理感受,呼唤社会公德成为人们共同而深切的期盼。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人类社会需要的产物。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每一个体存在的基本前提,社会公德就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即为调节人们在公共的、集体的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而产生的。社会公德具有调整社会公共生活关系,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促进社会公共生活和谐,确保社会生活安全的作用。它通过改善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气氛,弘扬社会正气,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文明、礼貌、有序的社会生活,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现代化插上精神文明的翅膀。增强国民公德意识是实现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素质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社会公德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人们在一些重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循并由国家提倡或认可的道德规范,如我国宪法中提倡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公德;二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生活关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那些最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知”与“行”不可或缺
单光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公德,就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也就是列宁所讲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相对于同私人生活和交往有关的私德而言,主要调节和规范的是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具体地讲,它大致包括以下内容: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尊老爱幼,救死扶伤,见义勇为,扶助弱小,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爱护公物和公共设施;崇尚节俭,杜绝浪费;清洁卫生,保护环境,等等。
公德意识,就是人们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公德意识教育,主要应在“知”和“行”两个方面下功夫。“知”,就是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公德规范都应力求做到深入千家万户、家喻户晓,让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真正为广大群众和青少年所知悉,认识和理解。而且还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随时将亟待明确和确定的新的公德规范明确和确定下来。“行”,就是让社会公德规范内化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也就是说,不光要让社会成员都知道社会公德的具体内容,而且还要积极倡导每一个社会成员努力自觉地去做到。
在公德意识教育中,社会舆论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舆论对是非、善恶的评价、褒贬可以形成广泛的社会心理压力,约束人们的言论和行为,产生强大的道义影响。因而,我们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宣传、介绍社会公德,表扬好人好事,抨击社会不良行为和丑恶现象,惩恶扬善,维护和倡导社会正义和良知,控制和引导社会风气。
时代不同,社会公德的内涵也不尽相同
鄯爱红: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充实。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与自己文明相适应的社会公德。对现代意义的公德问题的关注可以说是与中国社会迈向现代化的进程相一致的。
当今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全部的社会关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人与人交往的广泛频繁,人与社会关系的日益密切,人与自然关系的空前凸显,都使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从而导致社会公德内容的不断丰富,增加了许多传统社会很少涉及或根本不曾有过的崭新涵义。
在人与人关系方面,除了传统的宽容尊重,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公德规范外,还应特别强调:平等互利原则,尊老爱幼原则,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正义感,以及敬业精神。这是每个人立足社会,为他人服务,造福社会的基本要求。
在人与自然方面,随着当今世界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和生态问题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热爱生命,保护珍稀动物,就成为人类新的社会道德要求。
培养公德意识应从青少年抓起
单光鼐:青少年正值生理、心理发育的旺盛时期,可塑性强,培养公德意识要从青少年抓起。
首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忽略了道德教育的层次递进关系,以至形成在小学讲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而到了大学我们还要给大学生从起码的公共秩序和生活习惯补起,这显然违背了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因此,有必要摒弃“左”的影响,幼儿园、小学阶段在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同时,应着力进行社会公德意识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逐渐具有明确的公德意识和逐渐养成良好的遵守社会公德的生活习惯。这是更高层次的道德教育的基础。
到过日本的人都感觉得到,大多日本人彬彬有礼,大街上干干净净,几乎没有乱扔乱抛的废弃物。日本学者告诉我们,这些公德准则几乎都是在中小学养成的。他们采取了各种手段对青少年进行公德教育,有不少甚至是强制性的。
其次,成人,包括家长、教师、领导要以身作则。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常常是通过模仿成人然后才转化为自己的习惯行为的。因此,家长、教师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公德意识对青少年的影响极大。所以,我们要求青少年做到的,首先我们家长、教师以及成人们都应努力做到。
第三,从家庭生活中开始。我们通常所讲的修养,实际就是陶冶身心,包括举止、仪貌、艺能和情意等。一个懂得亲情伦理、知悉“孝悌”的青年,一般是比较容易认同公德规范的。新加坡提出以“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对青少年实施公德教育,处理人际关系,从尊重、体贴父母做起,从和邻居和睦相处做起,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从生活中的细小之事做起;遵守公共秩序,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起,如此等等,这同中国的传统美德是相类似的。如果我们推而广之,善恶观念、尊老爱幼的思想,见义勇为的习惯何愁不能逐渐养成呢?
古人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如今呼唤公德意识,本意正在于此。
公德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鄯爱红:公德内容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要求公德规范建设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同步共进。但在社会转型时期往往不可避免地出现二者的不一致,规范建设的滞后性往往导致某种程度的公德缺失。正是由于这一点,每一次引起社会生活变迁的重大社会变革都伴随着仁人志士和社会大众对社会公德的神圣忧思和强烈向往。
对于今日社会各界对公德意识的呼唤,我们不必在“道德滑坡”的叹息中忧心忡忡,也不可在“道德爬坡”的欣喜中听之任之,而是应对公德的呼唤给予及时而有效的应答——加强公德建设,培养公民的公德意识。
社会公德建设是一项关涉全民的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引导和教化,也离不开个人自觉的修养和完善。(附图片)
大儿刚走二儿来吴之如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