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京城荧屏有个“读书现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4
第10版(文化)
专栏:

  京城荧屏有个“读书现场”
天放
鼠年除夕夜8时30分,北京有线电视台二台(24频道)的“读书现场”节目将荟萃前20期的精华再次亮相。一批知名的和不太知名的学者、作家和记者将以轻松、幽默而又充满智慧的谈话,与观众一起辞旧迎新、阅读社会、顾盼人生。除夕夜向来是春节文艺晚会的一统天下,“读书现场”能赢得观众吗?与有线台联手制作这个节目的北京蓝道文化创作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洋信心十足地说:“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云集了全国学术文化界诸多有识之士,对当代文化有较强的辐射力,荧屏上理应有一块属于他们的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园地。读书谈话节目作为中国电视节目中的一个新类型,虽然尚未充分发育成熟,但它的崛起将是必然的。”
国内最早开辟读书节目的是广东电视台,它的“每周一书”开播已近1年,但基本上是专题介绍式,时间仅8分钟。去年10月1日开播的“读书现场”则属于以畅销书及相关的影视作品为主题的演播室谈话类讨论型节目,由近年来崭露头角的青年社会学者陆建华主持,每次邀请3—5位嘉宾,彼此词锋犀利、情趣盎然,具有较强的可视性。每周一期,每期30分钟。对于去年流行的翻译小说《廊桥遗梦》,嘉宾朱正琳、王小波等人认为:它只是一部成功的商业制作,文学价值并不高;但与传统的浪漫故事相比,它截取了男女主人公相逢的4天这一“时间岛”,4天之前是一片混沌,4天之后是一片朦胧,唯独这4天具有美国文学式的明快、透亮,仔细剔除了感伤和焦虑,从而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对于另一部畅销书《北京人在纽约》,嘉宾胡舒立、陈晓明等人坦言:该书的主题是成功,而成功的含义只是发财,迎合了某些同胞粗俗的心态;在作者看来,只有在美国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又折射出一种民族自卑心理;该书并不能涵盖所有在美华人的生活,例如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就属于另一被忽略的群体,而后者在价值追求上别有怀抱、更足称道。对于“知青”回忆录《苦难与风流》,嘉宾秦晓鹰、李辉等人指出:“上山下乡”这段经历对于“知青”一代人、对于整个民族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正是广袤而贫瘠的乡村启发了他们对国情的深刻反省,从而为后来的拨乱反正提供了思想积累;但另一方面,“知青”一代人也不能光看到自己受过多少苦,对于“文革”中反文化的狂热要勇于承担历史责任,不能让过强的自怜、自恋意识压倒必要的自省意识。
在国外,读书节目是许多电视台的必备节目。如法国国家电视二台的《猛浪潭》节目在每周五夜晚播出,令许多法国人放弃出城度周末的享受而端坐在荧屏前。节目主持人毕佛成为法国家喻户晓的文化明星。“读书现场”走俏京城再度说明:电视并不等于肤浅的艺术,对民众文化消费层次的日渐提高要有清醒的估计,专题节目大可不必一窝蜂地向港台式游戏、逗笑的方向发展。通过荧屏这个当代市场最广阔的传媒,架起一座沟通知识界与大众的桥梁,通过雅文化的宣传介绍去影响和提升大众文化,发挥启蒙和导向作用,新一代电视人大有可为。(附图片)
图为第17期读书现场“传统与道德重建”工作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