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让民歌走向世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4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让民歌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钟嘉
到广西的时候,刚好错过“三月三”,正遗憾没赶上听民歌的好机会,一个壮族音乐小组出访西欧归来的汇报演出,让我们大饱耳福。
去广西之前,我对壮族民歌的了解仅限于“刘三姐”,这次欣赏到壮族的双声部、三声部合唱、对唱,实在是一次美妙的享受。听演出小组介绍,他们在荷兰、比利时演出时,观众如痴如醉,常常使他们下不了场,不得不一再加演。虽然他们全是用壮语演唱,但他们的表情和歌声仍旧让观众明白了歌曲的含义,理解了其中表现的文化与情感。当他们把壮族传统的工艺品绣球抛向观众时,场内热情鼎沸,美丽的郁金香纷纷献到他们手中。
荷兰帕拉多斯音乐家协会主席比尔那德先生没有到过广西,只是在一份资料中了解到壮族有多声部的民歌,便通过中国国家民委,邀请了这个六人壮族音乐小组赴欧演出。他们用歌声让欧洲、让世界了解了壮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聪明智慧,与欧洲的音乐家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艺术交流。比尔那德先生对他们的演出深表满意,认为他“找到了最理想的音乐家小组”。
号称“歌海”的广西,每年“三月三”都要组织一次大型的国际民歌节活动,自治区对挖掘、整理少数民族民歌艺术和培养少数民族民歌手也极为重视。一九八四年,广西区民委就开始创办少数民族歌手班,至今已办了四届。这次赴欧演出小组的演员,就主要由歌手班的毕业生组成。听了他们的歌声,在感慨民族民间艺术的优美与睿智的同时,更庆幸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能从山野中、月光下走出来,在一代一代民族文化教育工作者与声乐艺术家的共同呵护下留传下去。
从全世界来讲,许多国家的传统音乐现在濒临绝境,或自生自灭,不被外人知晓,或缺少扶助,后继乏人。而在广西,听到随着一声用以定调的假声长音而起的多声部合唱,看到穿着艳丽民族服装,洋溢着幸福笑容的歌手手拉手,打着花伞走上舞台,没有人不为之动情。生活在广西的壮、瑶、苗、侗、仫佬、毛南、京、彝、仡佬等少数民族,现在都有自己的年轻优秀歌手被招到自治区民族歌手班培养、深造。学员的录取标准之一是会讲本民族语言,会唱本民族民歌。为了更好地保留民歌特色,有时选定歌手还有更严格的要求。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农村流传的侗族大歌,是由六至十二人组成歌班演唱的,歌手从小就分好了高、中、低音声部。为了保持侗族大歌的特色,歌手班的老师在招收歌手时,要走村串寨,寻找同一方言、年龄相同、音色相近,从小已搭配好的六位女歌手。又如某地流行的代表性歌种是二声部民歌,就要在当地选招高低声部各一名歌手。可以想见,为使广西的民族民间音乐这一财富永续,自治区民委、文化厅和专业音乐教育工作者,付出了多少心血。
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创办十年,取得了非凡的成绩。歌手班的师生不仅创作演出了多台大型民族歌舞和多种民歌合唱、联唱,而且有多位歌手在全区、全国的歌手大赛中获奖。他们还接待了国内十多个省区的访问团和二十多个国家的友好人士的来访。创办歌手班被音乐界誉为“在中国民族音乐史和世界民歌史上的一种首创”。
在保存民族民间音乐遗产的同时,这个歌手班又何尝不是在吟唱一曲中国各民族团结繁荣的乐章!赴欧音乐小组的演出,就纠正了一些外国人那种“东方没有多声部民歌”的偏见,同时,也让西方人知道中国还有一个壮族,人口比全荷兰人口还多。他们的歌声,表现了热爱祖国、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深刻内涵,也表现了今日中国少数民族的欣欣向荣。
当国外的观众在街头广场冒雨观看他们演出时,当国外观众学着壮族民歌中的假声向他们报以飞吻时,谁能不产生出民族自豪感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