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马恩华的“气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4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马恩华的“气派”
尹果凡
“派头”:气派。
“气派”:指人的态度作风或某些事物所表现的气势。
以上两组解释,均见《现代汉语词典》。
打开电视,在广告和电视剧中,企业家们大多是身着名牌服装,手执大哥大,乘坐进口高级轿车,出入于豪华宾馆、别墅的。久而久之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似乎这才是企业家的“派头”。
读了马恩华的事迹,方知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在马恩华的身上,丝毫看不到‘大老板’的派头,一辆老掉牙的自行车修了又骑,15元一件的旧衬衣补了又穿。每次出差,他的行装里总少不了两样东西:保定酱菜、方便面。”“马恩华祖孙三代两间屋”,工人们说“厂长住的比咱还窄。”(引自11月22日《人民日报》)
然而,就是这位毫无企业家“派头”的人,把一个陷入困境的落后企业改造成全国同行业的一流企业,被人们誉为杰出的社会主义企业家。
这不禁令人想起泰戈尔的一句名言:“你可以以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
电视剧中那些企业家的“派头”,无疑是从国外进口的。其实,人家有人家的情况,咱们有咱们的国情。外国的大老板衣食住行全是自己掏腰包,仅此一点,我们的某些“吃喝玩乐全报销”的厂长、经理岂能比得?!
俗话说:“财大气粗”,“派头”似乎应与经济实力成正比。事实却并不尽然。马恩华主管的保定一棉有5亿元资产,当厂长10年多上交国家利税820多万元,财不可谓不大,然而他却“财大气不粗”。
有的亏损企业,欠了银行一屁股债,连职工的工资、奖金都发不出,可厂长、经理们也许仍“派头”十足地照样大宴宾客,乘坐高级轿车,甚至盖起一幢幢厂长楼、经理楼。这种“无财气也粗”的“派头”不仅是在“打肿脸充胖子”,而且成了“崽卖爷田”的败家子了。
人们常说,企业家的形象代表着企业形象。这大约也是一些厂长、经理刻意追求“派头”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然而,对那些亏损严重的企业来说,厂长、经理无论“派头”怎样足,也终究不能成为企业管理和经营不善的遮羞布,相反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企业何以不景气的原因。
“派头”,说到底表明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是其政治素质、文化修养的必然反映。
在毫无企业家“派头”的马恩华身上,其实也有着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气派”。这就是他所说的“为国家经营企业,不为马家当厂长”的“气派”,这就是艰苦朴素、艰苦奋斗、与职工“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气派”。
对我们的社会主义企业家来说,这才是真正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