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阅读
  • 0回复

三无企业,无根无基,行动飘忽,资信度低三无企业,来路不正,坑蒙拐骗,危害性大三无企业经济诈骗的祸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5
第10版(经济生活·财贸)
专栏:热点透析

  三无企业,无根无基,行动飘忽,资信度低
三无企业,来路不正,坑蒙拐骗,危害性大
三无企业经济诈骗的祸根
本报记者梅洪如
当前市场上的经济诈骗活动为什么那么严重?这股黑水的源头在哪里?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国家工商局等经济执法部门,得到的回答是:“三无”企业是扰乱市场秩序的一大祸根。
“三无”企业诈骗惊人
“三无”企业无资金、无场地、无机构,亦称“皮包公司”,它无根无基,行动飘忽,资信度低,投机性极强,是不法分子从事诈骗活动的理想载体。
重庆市一家商贸公司与该市一家马赛克厂签订一份购销合同,货物到手,法人代表便逃之夭夭。经司法机关查明,原来这是一家“三无”企业,申办时仅凭几张发票充当注册资金便通过了工商登记关。
浙江温州一家合资企业,一注册便免税进口两辆轿车,非法倒卖,以后又不断进行走私活动,而法定的注册外资始终不到位,成了一家十足的挂羊头卖狗肉的“皮包合资企业”。
臭名昭著的江苏无锡大诈骗犯邓斌,非法集资32亿元,她的犯罪生涯就是从“皮包公司”开始的。
市场上的经济诈骗惊人,不仅表现在发案率高,而且个案金额巨大。有的诈骗一笔就是一二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可以一下子整垮一个企业,也有的受害人被逼得寻死觅活。江苏常州有家企业一次购销活动中被骗走300万元,官司虽然打赢了,但被告携款外逃,损失无法追回,原告责任人被判处渎职罪。
据经济执法人士介绍,现在“三无”企业的诈骗活动不论东西南北到处存在,而东南沿海地区尤为严重。广东某市党政机关办的521家企业,大部分将营业执照交由社会无业人员经营。这些人利用营业执照大肆从事诈骗活动,致使全国48家企业、100多人受害,被骗金额达8000多万元。
“三无”企业来路不正
“三无”企业是新旧体制转型期的怪胎,它来路不正,与旧体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与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有关。
我国经过1988年至1991年清理整顿公司,市场秩序好转,公司经营行为较规范。1992年起,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各地再次兴起“公司热”。从1992年至1993年,全国流通领域内的公司注册数猛增1倍。1992年某段时期,上海平均每天44家公司开业,广州每天41家开业。公司的普遍兴办,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也暴露了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经济发展速度以多办企业为标准。不少地方放宽审批手续,滥定优惠政策,致使不守法的企业(包括合资企业)乘机而出。河北唐山市某区政府1992年下达指标,要求每个居委会都必须办若干个“三产”企业。1995年该区清理出76户“三无”企业中,有38家是当时居委会在条件不具备情况下办起的。二是党政机关办企业,行政干预企业登记的行为严重存在。有的机关、团体在“创收”的名义下,盲目开办公司(经济实体),或者随便接收“挂靠”企业,收取管理费,有意无意地做了“三无”企业的保护伞。有的帮助“三无”企业用欺骗手段混过验资发照关;或者只凭主管机关领导一张条子,就让工商部门登记发照。如广东某市民政部门开办的82家企业中,有72家为“挂靠”关系。民政部门为他们出具了注册资金、经营场地、机构人员、法定代表人任命书等全套虚假证明文件,骗到了营业执照。
此外,“三无”企业的形成还与社会上一些中介机构的不规范服务行为分不开。某些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为了收取服务费(或者私下接受“好处费”),违规开具虚假证明,造成工商部门错误登记。法制建设不健全、不配套,也给“三无”企业提供了生成条件。
清理“三无”企业不能手软
“三无”企业的不法活动已经危及我国的投资环境。一位加拿大客商坦诚地对他的中国朋友表示,看到中国新闻媒体披露的经济诈骗案,他不禁毛骨悚然。
这个问题已引起国务院领导的严重关注。李鹏总理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工商局长会议上再次强调,要严格依法办理各类公司的审批手续,从源头打击经济犯罪和其他犯罪活动。国家工商局领导表示,在清理“三无”企业,打击其违法活动方面决不手软。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于去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三无”企业的首次集中清理。这次清理中共注销“三无”企业7.3万多户。其中内资企业7万多户,外商投资企业2500户。
今年,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将围绕以下三方面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依据《公司法》等法律进一步完善企业登记的规章制度,使登记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强化企业登记后的动态管理,把清理“三无”企业纳入日常监管范围,加大对违法活动的打击力度。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依法处罚出具假证明等违法行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