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阅读
  • 0回复

我对京剧充满信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5
第12版(副刊)
专栏:

  我对京剧充满信心
赵浩生
倘若有人问我这个“失落番邦”40余年的老华侨,在海外最怀念的是中国的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高声回答:“京剧!”
京剧,在老一代的华侨感情中,像长江、黄河、万里长城一样的令人追思怀念。长江、黄河、万里长城,是矗立、奔流在祖国大地上的锦绣河山;京剧,是溶化在中国人血液中的传统艺术。不论去国多远,一个人就可以自拉自唱,自我陶醉;但这种自拉自唱或偶与同好拼凑一次演出,只是孤悬海外狂歌当哭,绝不能代替那丝竹交响、锣鼓喧天、名角绝唱、观众喝彩、如醉如痴的国内演出情调。
我从1973年起,回国不下70余次。每次一定要争取听一场京剧,才感到不虚此行。除了听京剧之外,我也绝不放过机会参与清唱。我的唱戏水准还不到粉墨登场票戏的程度,只能在王府饭店对面的路口、天坛的长廊下和筒子河的马路边,随着业余自娱的琴师哼两句,过过瘾。
当我挤在人群中排队轮流引吭高歌时,我的满足感绝不下于面对狂欢叫好的戏院观众。我感到自己虽去国40多年,但思想感情,对京剧的迷恋,还是一个土生土长丝毫未变的中国人,这种归属欲、自豪感,是不曾远适海外的人难以想象的。
国内很多爱好京剧的朋友担心京剧的衰落,我也有同感,但因为我对京剧艺术魅力的着迷,却并不悲观。
不久前,我回国在北京看到中国京剧院建院40周年纪念演出情况,我感到京剧依然是深入人心、复兴有望的。我先后听了《锁麟囊》和《四郎探母》,观众反应的狂热,恐怕连解放前的演出也不能比。李世济的唱腔是一句一个好,闭幕时很多观众站到座位上鼓掌狂呼,以致演员连番谢幕,欲罢不能,最后李世济加唱一段《苏三起解》,才在观众击节拍掌的大合唱中结束了这狂欢一样的演出。这狂欢的场面和摇滚乐演出的疯狂场面并无二致;但这些稳重含蓄的中老年戏迷,对京剧名角的狂呼,实在比热情的“追星族”少男少女对摇滚歌手的嘶叫更令人觉得惊喜感动。
《四郎探母》上演之日,戏院门口等票的人好像比持票入场的人还多。许多拄着拐杖的老人没票入场也拒绝离开,收票的人被感动了,开锣前索性开了大门都放他们入内站着听。场内观众居然起立让座,充分流露出京剧中所表现的古道热肠。这十分拥挤的剧场中,鸦雀无声,只听见对李维康、耿其昌和琴师此起彼落的叫好,这又是何等动人的场面!
看到这些狂热动人的场面,我不相信京剧这个溶化在中国人血液中的传统艺术会衰落消失。今天有很多年轻人热衷于摇滚乐、爵士乐,但这些昙花一现的东西绝敌不过京剧的艺术精湛、历史悠久、深入人心。京剧的节奏慢、故事旧,确实需要改进,但京剧艺术绝非任何舶来品所能代替。
许多研究中国文化,来自摇滚乐、爵士乐流行国家的外国学者都欣赏崇拜中国的京剧艺术,他们甚至认为,不懂京剧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中国专家。
今天中国的年轻一代不爱京剧就是因为不懂京剧。陪我去听京剧的青年朋友就是要听我给他们讲京剧。几场下来,他们也成了年青的戏迷。
因此我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教育提倡下,京剧一定可以振兴。京剧是艺术教育、历史教育、道德教育、爱国教育,是代表中国文化的国粹,是溶化在中国人血液中的传统艺术。让我们海内外的中国人以修护万里长城,疏浚长江黄河的严肃心情来振兴京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