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贫困山区:要超常规发展——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魏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6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专家访谈

  贫困山区:
要超常规发展
——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魏杰
本报记者朱剑红
魏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当过农民、工人、干部,著有《宏观经济分析》、《市场制度研究》等15部经济学专著。
记者:贫困山区经济发展遇到很多问题,如基础薄弱、信息不灵、人才匮乏、资金不足等等。一条什么样的发展路子,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山区经济,是人们近年来屡屡谈到的重要话题。您最近提到,贫困山区发展不能跟在平原地区身后亦步亦趋,而要有超常规、非规范化的办法,要有新路子,具体指的是什么?
魏杰:超常规讲的是气魄,山穷人穷志不穷。按常规走,不仅老是落后,还会越掉越远。非规范化听起来不大习惯,主要是讲要比别人有更多、更大胆的改革举措,要有适应贫困山区生产力的制度形式和办法。新路子是发展新型农业。所谓新型农业,就是发展以非粮食种植、养殖、生物工程为内容的高效农业。例如,种植水果、药材、植物性工业原材料等,养殖各种食用性动物及珍稀动物等。这里有三点应该强调:一是要注重开发附加值高的产品;二是要把市场开发的目标定位在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因为附加值高的产品要有高收入来支撑其消费;三是要形成强大的市场组织,通过它把贫困山区的农业和相应的加工业与发达地区联系起来。
记者:相比较而言,山区工业十分弱小,没有与当地资源优势相适应的工业,山区将只能是别人的原料基地。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工业,如何使山区工业充满活力,是山区经济繁荣的一个关键环节。
魏杰:振兴山区工业,一要解放思想,以生产力为标准,选择适合于山区工业的制度形式。二要善于借助外力,即将现有山区工业纳入城市大工业之中。在这方面可以是大工业联合、兼并山区工业,可以股份合作,甚至可以无偿将山区的一些亏损企业“送”给城市大企业。借助外力实际上是“搭车”,不过,“搭”了车,山区走快了,别人也实际上加了油。
记者:无论是发展农业,还是工业,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山区开发的首要条件是基础设施建设。这里有一个悖论,按照传统的办法,山区地方政府似乎无法做好这件事。
魏杰: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贫困山区已经探索出一个很成功的方式,可以称之为“准公共产品方式”。从经济学的理论上讲,基础设施是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来投资。但是,在目前国家财政资金极为紧张的条件下,仅靠国家投资来完成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显然不可能。“准公共产品”方式是解决这一矛盾的现实选择,它利用民间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谁投资,谁经营,使基础设施这种本应无偿使用的公共产品,以准公共产品的形式出现。投资者在收回投资后,再将基础设施转交政府,还其公共产品的本来面目。这种方式今后仍将是加快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方法。
记者:这就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在全国资金都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山区如何筹资?
魏杰:可从三个途径着手:一是根据中央“九五”建议所提出的优先安排不发达地区的资源开发项目的精神,选择好资源开发项目,充分利用国家的财政投资资金;二是利用国家对贫困山区的金融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好民间资金,例如建立各种山区开发基金,使山区自身创造的财富能再用于山区的经济建设。当然,这要求银行能尽快扭转一些山区“存大于贷”的货币运转状况,使银行资金能支持山区经济建设;三是要把注意力放在利用外资上,山区有关政府部门要打破常规的“招商引资”的思路,采取新的有效方式,如:可以成立海外资本运作中心一类的组织,罗致非常了解海外资本市场状况及海外基金会状况的专门人才,按照国际惯例来吸引外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