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佳作的魅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6
第11版(书评)
专栏:新书短评

  佳作的魅力
丁临一
在近年来的军事题材文学创作中,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长剑》(徐剑著,作家出版社1995年8月版)选取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题材,以近30万字的篇幅全景式地反映了我国的战略火箭军即“二炮”部队建设成长的历史,以遒劲的笔力,展示了30年来国际战略大格局中的风云变幻,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二炮官兵的英雄群像,读来令人感奋。
我国的战略火箭军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一个新的军种,正式组建于1966年7月1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其命名:“第二炮兵”。但我国导弹核武器研制事业的紧急启动,却可以追溯到十多年之前。《大国长剑》以开阔的视野,丰富翔实的材料,生动地再现了从50年代美国政府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多次向我国挥舞核大棒,到我们党和政府为了反侵略、反霸权、反核讹诈斗争的需要,在艰难的岁月里作出了组建战略导弹部队的重大决策,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等老一代革命家为这支战略新军的规划建设付出了许多心血。国际斗争的波诡云谲,国内建设的坎坷波折,都在二炮部队的组建发展历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国的国防科学家和一代又一代的二炮官兵们,变巨大的压力为强大的动力,艰苦创业,顽强拚搏,不仅在60年代中期就创造了原子弹爆炸、导弹发射相继成功的辉煌业绩,而且奇迹般地在祖国的大山峡谷、沙漠戈壁、荒原莽林建筑起了一处处既能打又能防的战略导弹阵地,使二炮部队这一年轻的军种迅速崛起,成为令世人瞩目的一支强大武装力量。《大国长剑》对这一段堪称为中国人民和军队的正气篇、志气篇的光辉历史的详尽记载,是对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充满激情的回顾与张扬。
当然,作为一部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纪实”为宗旨的作品,它要兼顾二炮部队近30年的创业发展史,史实在作品中不能不占有相当的分量。但作者却充分地注意到了史料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努力追求史与诗的统一。多种多样的人物性格和命运,组合成了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一个战斗群体的英雄群像。作者写人时将精雕细刻与泼墨写意结合起来,使人物群像的层次感和丰富性相得益彰,人物带活了历史画面,二炮部队近30年的厚重历史在作者笔下化成了鲜活壮丽的恢宏的诗篇。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二炮官兵励精图治,着眼于高科技领域的军事角逐,有针对性地提高了作战训练水平,一批新型的作战指挥人才脱颖而出。这一切,都通过作者有条不紊、激情澎湃的笔触,紧紧地牵引着读者热切好奇而又充满自豪的关注心情与目光。不妨可以这样说,思想性、可读性与炽热高远的情感分量,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从而构成了这部成功的长篇报告文学佳作独有的艺术魅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