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书生拓荒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7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书生拓荒记
本报记者张振国
城里生、城里长的范洛森,对农村很陌生,但看到农村尚有很多荒山荒水无人开垦,便萌生到农村拓荒的念头。
于是,范洛森主动放弃巢湖市水产局副局长不当,心甘情愿地到他不熟悉的农村去苦干。我在巢湖市拓皋镇塘马河珍珠养殖场找到了他。这个场是他自筹资金办起来的。小伙子是学中文的,很有才气,也很有抱负。经过10年农村生活的磨练,对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改造大面积荒水、发展珍珠生产,相当在行。他跳上小船,摘下1只河蚌,剖开之后,告诉记者:“你看这只蚌含有48颗珍珠,而且个大色好,预计明年这480亩水面,可收获价值300多万元的珍珠。有了这笔资金,就能为乡亲们开办更多的技术培训班,把这一望无边的荒山荒水改造成摇钱树、聚宝盆!”
走过高高低低的田埂,我们来到他的住地。这是一座用毛竹搭起来的工棚。小范的卧室在西头,一张双人床,还有一点简单的生活用具。竹笆墙上挂着北大教授吴小如先生给他写的“寒暑斋”3个大字和1篇短文。文曰:“人生所历,无非寒暑,立身之道,难避炎凉,洛森居已数迁,而其室,暑则焦蒸,寒则凛冽,盖亦人生之缩影也,因名其斋以自励焉!”
我问“寒暑斋”的由来,小范说,开始下乡,人不理解;开始创业,困难重重,大有“骂声、吵声、冤枉声,声声入耳;苦事、难事、窝囊事,事事缠身”之感,当时我把这个陋室取名为“小忧斋”。后来我到恩师吴小如家,他说中国自古就有“先忧”与“后乐”之说,多忧是知识分子的特点,也是知识分子的弱点,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去追求,去拚搏。先生的话,鼓舞了我,于是我把“小忧斋”改成“寒暑斋”,先生得知,十分喜悦,挥毫题词。
我问他下农村10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说至少在3处闪了光:一是照亮了自己不了解中国农村的心田,二是擦亮了一些不懂科技的农民的心眼,三是助燃了一些荒野治愚致富的火把。
由于小范的带动,巢湖市水产局的干部,几乎全都在农村办公,在江边、湖边、河边指导农民发展水产事业;一批水产养殖大户,承包了大面积荒水。
我听完这个“书生拓荒”的故事之后,心想:现在有些机关,苦于“胖”体制这口大锅,煮了一锅“能豆子”,大盖一盖,谁也无能为力。面对这种人才浪费现象,我衷心希望这些“能豆子”能像范洛森一样,跳出锅底,奔赴农村,因为那里需要帮助他们拓荒的“城里人”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