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阅读
  • 0回复

罗布人寻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7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物志

  罗布人寻踪
本报记者祝谦
当美丽的孔雀河不再向罗布泊注入充沛的流量时,罗布泊渐渐干涸,楼兰古城也随之消亡。那么,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罗布泊地区的罗布人呢?他们流落何处,浪迹何方?
4月中旬,记者来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在罗布人地区生活20余年并对罗布人颇有研究的胡邦铸先生对记者说,罗布人,也叫罗布淖尔人。淖尔,是蒙古语,意为湖泊。他们逐水而居,结庐为室。他们的捕鱼船叫“卡盆”,用一棵粗大的胡杨树干,剖去一面,掏空树心做成。大者,可乘坐两三人,小者多为一人乘坐。记者在塔里木河畔的东河滩看到,罗布人使用的船桨,有普通船桨的3倍长,可划可撑。
在米兰古城下的新疆兵团农2师36团民族连,记者拜访了3位罗布老人:108岁的库万·库吐鲁克,101岁的乌斯曼·牙瓦西,97岁的热合曼·阿不拉。
热合曼·阿不拉说,罗布人生活的最后一个庄子叫阿不旦,他就出生在那里。他8岁开始到米兰种小麦,收获后就储放在地边窖下,随吃随取,谁吃谁取。他们从阿不旦搬来80多年了,至今,离米兰60公里的阿不旦,还有被罗布人遗弃的鱼船、木桨和庄子的断壁残垣。
记者拜访库万·库吐鲁克时,这位108岁的老汉竟到沙漠割骆驼刺喂羊去了。这位身材不高、体魄不壮的老人,眼不花,耳不聋,腿脚十分利索。他喂了6只羊、两头驴。
胡邦铸说:“罗布人早期以食鱼为主,或炖煮,或用红柳条穿上烤全鱼,撒上蒲黄吃,味道鲜美。嚼白嫩的芦根,喝玉米面掺沙枣的糊糊。高蛋白食物,使罗布人身体强健,老寿星比比皆是。”
罗布人至今究竟有多少?若以传统说法,按罗布人离开最后居点罗布庄和阿不旦庄算,所剩人数确实不多,记者接触到的最年轻的也90开外了。记者采访的艾买提·沙布尔,他说他家祖籍就是尉犁县的阿克苏甫,并不是西迁至此的罗布人。沙来·阿西木老人也说他家在米兰生活已五代了。应该说,罗布人所剩无几之说是个狭义概念。
据《清实录》记载:“光绪十六年十一月甲午,护理甘肃巡抚魏光焘奏创办罗布淖尔地方事宜,将全境区分段落,以英格可力等13庄为中段,卡克里克等7庄为东段,托和拉克等6庄为西段。”可见当时罗布人尚有26庄。当年所分东段在今天的若羌,中段即今天尉犁县的群克至铁干里克,西段即今尉犁东河滩地区。加之轮台县的草湖乡,按在册人口粗略估算,今天的罗布人,应在1.3万左右。这还不包括另一说,即和田的洛浦县,据传是罗布人大举西迁,以罗布的谐音组成洛浦庄,1902年置县,县名遂为洛浦。
胡邦铸对记者说:“罗布人,是操罗布方言的维吾尔人。他们的一个巨大变化,是由过去生活在孔雀河下游的罗布泊地区,改为生活在塔里木河下游了。3年前,我们组织了一个罗布人演唱团到库尔勒演唱罗布淖尔民歌,歌舞的内容,全是日常劳作的摹写,生活气息极浓。音乐优美动听,但许多人听不懂,连维吾尔听众也连连摇头。这也不奇怪,就像我们听广东人、福建人讲方言一样,不也是一筹莫展吗?”
记者曾问艾买提老人,罗布人与其他维族人的区别在哪里。老人说,罗布方言因太古老,进化慢,不太好懂;罗布人渔猎为生;再就是饮食方面,只吃鱼、蒲黄、沙枣;罗布人老实忠厚,居住分散,寿命长,大多能活百岁。艾买提老人是位学者型的长者,曾在阿克苏甫任中学校长,是这一带最有学问的人。
随着罗布泊的消逝,罗布人从以渔猎为生,渐至以游牧为主,今天,基本上是躬耕垄亩。独特的传统文化、生活习性趋于淡化,减弱了独处一隅的原始风韵。巴州旅游局局长雷世鸣给记者透露了一个消息,他们计划在尉犁县境内的塔里木河畔,选一处胡杨林区,建一个罗布人村落。衣食住行,歌舞渔猎,诵经礼拜,模仿罗布人的生活原貌,以吸引国内外游客。
记者祝愿这个罗布人村落早日建成,让更多的人领略昔日罗布人特异的风情。(附图片)
左图:胡杨林中的罗布人村落。唐才奇摄
罗布人的后代,也喜欢摆弄他们祖先用过的独木舟——卡盆。唐才奇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