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徐寿父子对近代科技的贡献研讨会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7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

  徐寿父子对近代科技的贡献研讨会综述
张亦工
徐寿、徐建寅父子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科学技术专家,对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代军事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创办多有建树。1995年是徐建寅诞辰150周年,也是他创办山东机器局120周年。不久前,中国兵工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化学会、徐寿研究会、山东化工厂与历史研究杂志社等单位在北京举办了徐寿父子对近代科学技术的贡献研讨会。30余位专家学者和徐氏后裔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围绕徐寿父子与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和科技翻译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有的学者提出,徐寿与华蘅芳等人于1862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部蒸汽机模型,后来又据以制成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当时,没有技术资料,他们如何进行试制工作呢?据有的学者研究,徐寿等人当时可能见到的中文资料只有四种,从技术角度分析,成为参考依据的只能是《海国图志》刊载的《火轮舟车图说》。《火轮舟车图说》应是丁拱辰所作,托名“西洋人”编入《演炮图说辑要》,后被魏源选入《海国图志》。与会学者认为,“黄鹄”号并不是中国自造的第一艘轮船,此前,在安徽和福建等地已经试制了二三艘小火轮。安庆内军械所在1864年1月28日下水的一艘无名小火轮应是中国最早的自制轮船。
以前有人认为,徐寿、徐建寅翻译介绍的西方化学著作是科普读物。据有的学者考察,《化学鉴原》及其补编等书在西方都是大学教材,徐寿等翻译的化学著作系统而又及时地介绍了当时西方化学研究的主要门类和最新成果,如《化学鉴原续编》增补了1875年8月新发现的4种元素,是原著所没有的。化学元素的中文译名原则,是徐寿等人首先发明的,又被广东的《化学初阶》所采用。
迄今为止,对徐寿父子的研究主要着重于科技史的角度。但在这次会议中,有一些引起普遍兴趣的问题,已经超出了科技史的范围。许多人注意到,徐寿在青年时期亲眼看到列强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于是发奋钻研近代科学技术,以学习西方、振兴中华为己任,他很早接触西方事物,长期和傅兰雅等传教士共事,但是从不信教,崇洋而不媚外。徐寿的家族是科技世家,几代人都接受了当时最新式的教育,从事化学等科技工作,他们的教育、婚姻、职业等等,都具有近代中国的典型特点,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超出了科技史的范围,而且这方面的研究,将会丰富我们对近代中国的认识。徐寿、徐建寅父子作为爱国知识分子的形象曾经激励了许多科技工作者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努力奋斗,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贡献和作用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改革开放以来,徐寿、徐建寅父子的学术贡献和历史作用受到海峡两岸科技工作者和史学工作者的普遍重视。1984年,为纪念徐寿逝世100周年,在北京和台北曾经举行大规模的国际学术讨论会;1988年,为纪念徐寿诞辰170周年,徐寿的家乡无锡市成立了徐寿研究会。这次研讨会在交流近年研究情况的基础上,决定在今年整理出版《徐寿研究文集》,以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历史的深入研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