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音乐的魅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8
第4版(副刊)
专栏:艺与人

  音乐的魅力
童古丽珂
这里介绍的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他们利用业余时间组织起乐团,在音乐中产生了共鸣,看到了人生意义,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1996年1月7日一大早,从北京东郊三间房的一个小院里,便传出铜管乐器的吹奏声。小号、圆号、长号、大号、长笛、黑管、萨克斯加上打击乐此起彼伏,吹奏声划过寒冬的天空传向远方。是艺术学校,还是文化团体?其实这里只是北京天然气公司第三管理所所部所在地,他们的“天然之声”职工业余管乐团的演员们,在为常规的周日排练做准备活动。当我走进二楼的排练室,看到演员们已经就座,在指挥的指点下试着。大家神情专注、动作熟练。上午9时,一曲《拉德斯基进行曲》拉开了这天排练的序幕。所长、乐团团长兼指挥金彪对我说,我们乐团成立刚刚10个月,团员中有一线工人、有司机、有管理行政人员,年龄最大的48岁、最小的18岁。别小瞧这支“杂牌军”,这个小小的乐团,之于企业可谓意义重大。
三所是天然气公司最小最偏远的一个基层单位。在旧体制下人浮于事、效率不高。1993年金彪这个血气方刚的大学生走上了领导岗位。在党的政策的引导下,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三所开始改革:抓劳动纪律、精简机构、办三产、抓规范化服务……一年的时间,三所各个方面都有了可喜的改观。金彪意识到:企业要进一步发展,管理上应迈上一个新台阶。要建立文明科学的现代化企业,首先要真正提高职工的素质,于是他们从培养职工的文化修养入手,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企业管理的新手段。
1994年10月起,三所的职工们开始走进了北京音乐厅,去接触音乐、去接受文化的熏陶。对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如此正襟危坐地欣赏高雅艺术,还是平生头一遭。一位老工人还为听音乐特地买了一身新衣服。当年12月26日军乐团指挥于海在音乐厅举办个人指挥专场管乐交响音乐会,当时只有120人的三所,一下子买了90张票。在售票处金彪巧遇于海。于海被工人们渴求文化的热情深深打动了,从此他便和三所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5年3月,“天然之声”管乐团成立了。100多人的所、60多人参加了乐团,大家积极性很高。但建团之初,金彪和职工们都没把握。咱们这些摆弄钳子、扳子、装修天然气管道的手能摆弄得好这些洋玩意儿吗?这时,是于海和他军乐团的同事们给乐团带来了信心。10位教官来到工人中间,他们都是军乐团出色的演奏员,于海和逄丰成还是国家一级演员。平时大家工作都很忙,军乐团与三所又相距30多公里,但每周两次教课从不间断。队员基础很差,几乎没有音乐知识,他们从零开始,上乐理课、学五线谱。老师耐心细致,学生刻苦认真。短短10个月时间,他们已经可以熟练演奏30多首中外乐曲,并参加过多次演出了。今年2月4日他们还将登上北京音乐厅的舞台,向世人展示北京工人的新风貌。
音乐不是万能的钥匙,但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打开人们心灵的大门。在不知不觉中三所人变了,环境变了,面貌变了——
过去有的工人不修边幅,张口粗话,他们认为干粗活的人用不着讲究,讲究仪表是文化人的事。可自打参加了乐团,也大小是个演员了,渐渐地也注意自己的形象了,不是装的,言谈举止真的文明多了。
过去对三所的工人来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个高不可攀的邻居。1995年12月28日,他们居然气宇轩昂地跨进了“二外”的大门。在他们为师生演奏了3首曲子之后,台下爆发出长久而热烈的掌声。
蒋京安是位40岁的维修工,她手拿着心爱的黑管对我说:“俗话说,30以后不学艺,到我们这个年纪,特别是女同志一般都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我学吹管的过程就是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现在我觉得自己干什么都能行,对工作的新知识也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去掌握。”
当年的兵团战士府士玲也深有同感:“我们从兵团回来的人在一起,总是谈过去吃过的苦,看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少不了有些失落。自从迷上了长笛,就像找回了青春,连战友们都说我变了,越变越年轻了。”
刘创新是位大学生,他说:“年轻人可塑性强。如不引导,他就会总计较谁干多少活,谁挣多少钱。而在乐队里培养起集体观念,转换到工作中,大家不再斤斤计较,而是通力合作。”
现在三所有名了,获得了很多的嘉奖和荣誉。金彪也成为“北京市劳动模范”。面对这一切金彪表示:“应当感谢军乐团的老师们,是他们让音乐走近了工人,是他们把文化和精神文明带到了企业。荣誉属于‘天然之声’管乐团,没有乐团、没有音乐就没有三所今天的发展。”(附图片)
“天然之声”管乐团正在演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