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水是不了的情——来自昌邑沿海供水工程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9
第1版(要闻)
专栏:

  水是不了的情
——来自昌邑沿海供水工程的报告
本报记者高云才
1996年1月,山东省潍坊市所属昌邑市北部沿海地区供水工程全面竣工。这个地区6个乡镇的20万百姓终于告别了祖祖辈辈喝咸水的历史,喝上了幸福的甜水。
当农家院里自来水龙头汩汩流出甜水的时候,人们欢呼着、奔跑着,用红旗、用鞭炮、用高跷、用花灯表达欢乐,倾诉心声。
昌北群众千百年的梦,终于圆了。
现实和历史的碰撞:“砸锅卖铁也要办水利!”
昌邑市地处渤海南岸,海岸线37公里,人口67万。昌北沿海地区6个乡镇地下水含盐量大大超出饮用水标准,有的地方的地下水可直接用于原盐的生产。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土井淋浑水,泡茶成咸汤。”严重缺水的状况,困扰着这里人们的生活,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工业设备的损耗率由于水的盐分大而比淡水区的损耗率高出50个百分点。柳疃镇从日本进口的数千万元的工业设备不能在当地安装生产,只好将整个厂区搬到市区。在农业方面,要实现“两高一优”的现代化农业,在咸水区的难度就更大。
昌邑市委书记张敦柏在市委工作会议上大声疾呼:“砸锅卖铁也要办水利!”
从1990年开始,昌邑市领导走济南、进北京,多次向国家和有关部门请示报告建设昌北沿海供水工程,解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问题。昌邑市的举动,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
1993年,经过地质水文专家及经济专家的反复论证,确定城南7公里处的金家口是一块储水量丰富的水源地,完全有能力供应昌北沿海地区饮用水及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从百里之遥的市区向沿海地区6个乡镇187个村供自来水,工程难度大,所需资金多。但昌邑市果断决策,压缩其他各项财政支出,勒紧裤腰带,集中资金投入供水工程。同时,动员受益乡镇和群众再筹集一部分资金。
号令一出,八方响应。一些农民甚至把自己多年积攒的私房钱、养老钱、子女结婚钱都拿了出来。一位个体户慷慨拿出3万元。当问他为什么肯拿这么多钱时,他说:“供水工程是造福后代的事,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为什么不拿呢?”
很快,建设资金就到位了。
面对这些资金,就仿佛面对人民群众盼水的心。昌邑市领导,沿海6乡镇领导,向全市人民表态:如果不能如期实现供水,就集体辞职。
在这样的领导面前,缺水地区20万百姓的心热了……
人民的重托:“一定要让群众过春节时用上甜水煮饺子。”
昌邑北部沿海供水工程,输水管道南起金家口水源地,行经39米高的市区最高点,进入4500立方米的高位蓄水池,直到北部靠海第一村渔尔堡。整个工程分三期完成。
1994年春天,供水工程全线铺开。10万劳动大军出现在工地上,昼夜奋战。
为了完成这项空前的工程,市委书记张敦柏、市长滕泽利经常亲临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问题。
1994年12月,张敦柏要求全体人员加紧施工,“一定要让群众过春节时用上甜水煮饺子。”
时值天寒地冻,工地却热火朝天。供水工程成为自发性的全民行动,社会各界踊跃参战,义务参加工地劳动。市直各机关只留下值班的同志,其他工作人员都上工地。工地上,不分男女、不分职业、不分老幼,只有一颗早日实现供水的心。
工程总指挥李世光的眼熬红了,工程副总指挥齐明修累得住院了,一出院又全身扑在工地上。为了全面掌握工程进度,他经常夜以继日地奔波在工地的每一个路段上。工程总工程师王端瑞病了,在工地上打针吃药,就是不下火线。在铺设过潍河的水下输水管线这项最艰巨的工程时,这位总工一连5天5夜没有合眼。全体施工人员经过17个昼夜的奋战,终于驯服了千米之宽的潍河。
1995年,农历腊月廿三,二期工程终于如期竣工,昌邑北部沿海下营、柳疃、青乡3个乡镇7万群众在报喜的鞭炮声中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过春节时,终于吃上了用甜水煮的饺子。
正是凭着“一定要让群众过春节时用上甜水煮饺子”这样一股执著的精神,正是凭着上下一心团结干大事的闯劲,第三期供水工程于日前完工。截至记者发稿之日,通水的最后一个乡镇卜庄正进入试放水的阶段。
1996年的春节快到了,龙池、东冢和卜庄3个乡镇的十几万群众也可以在春节时吃上用甜水煮的饺子了。一位年近70岁的老大娘笑得合不拢嘴,连声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