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艰难的起飞——咸阳国际机场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9
第2版(经济)
专栏:

  艰难的起飞
——咸阳国际机场纪事
廉涛
1991年8月31日,一架波音737客机从昆明飞抵西安,这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启用后接纳的首架航班,同时也揭开了我国西北腹地民航事业发展的新的一页。
5年过去了。今天,当我们站在中国民航航线示意图前,可见辽阔的三秦大地上,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犹如一颗璀璨的星星镶嵌在秦岭北侧、渭水之滨。一条条航线由此发出,仿佛是这颗星星射出的光束。
1991年机场建成启用后,作为全国民航第一家要对建设贷款资金还本付息的企业,机场人一开始就背着2.9亿元的债务负担。尽管机场属于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但由于当时国家全面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除了影响飞行的项目外,一些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得不砍掉,机场运营不到一年,高峰小时旅客流量就已达1700人次,远远超过了原设计高峰小时1100人次的能力,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这一先天不足的问题日益显露出来。
压力并没有使机场人消沉,相反,却造就出了“坦诚质朴、团结求实、优质奉献、创新向前”的企业精神,并影响着一批又一批机场新人。他们先后将多方筹集的1.5亿元资金全部用于发展生产上,对候机楼的公安监控系统、安监系统、消防系统……进行了更新改造,购置了航班电子显示系统、触摸式电子问询系统、19部旅客班车,使服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改善。
随着陕西旅游业的迅猛崛起,慕西安名胜古迹之名而来的外宾急剧增加。机场总经理刘子静果断提出了“要尽快使机场的服务体系同国际惯例接轨”的工作指导思想。于是,4400多平方米的国际候机大厅、60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48500多平方米的站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建成投入使用,使机场的服务功能更趋完善。为了给旅客提供一个舒心的乘机环境,机场还拿出210多万元对场区进行了绿化、美化,使场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被授予“全国卫生机场”。与此同时,机场在职工中还深入开展了“十万旅客话民航”、“运输服务质量上台阶”等活动,使得服务质量显著提高,旅客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空防和地面安全连续5年无事故。
筑得金巢在,不怕凤不至。现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已与国内外22家航空公司建立了航空往来,与国内46个大中城市实现了通航,并有飞往香港、新加坡、泰国、日本的定期航班或包机,去年旅客吞吐量已达240万人次,平均每天有100多个航班在此起降,已成为我国西北腹地最为繁忙的航空枢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