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阅读
  • 0回复

让我们一路同行——辽宁歌剧院排演《苍原》速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30
第4版(要闻)
专栏:

  让我们一路同行
——辽宁歌剧院排演《苍原》速记
本报记者易凯
连日来,首都剧场人头攒动,人潮如涌。
辽宁歌剧院演出的表现18世纪中国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奋起反击沙皇欺凌、毅然举族东归祖国的大型歌剧《苍原》,以其恢宏的气势、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精湛的舞台艺术,一举征服了首都观众的心。
“一部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悲壮史诗”;
“这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歌剧之一”;
“完全具备冲击世界歌剧舞台的实力”;
人们用这些美好的词句称赞《苍原》。
一年多来,辽宁歌剧院上下一心、节衣缩食,苦干实干,抱着当年土尔扈特人“焚烧帐篷”、举族东迁的“大无畏精神”,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歌剧《苍原》的创作中去。那发生在幕后的一个个用汗水和泪水拌成的故事,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美好心灵的真实写照,是艺术家攀登艺术精品高峰不屈精神的生动体现。
“砸锅卖铁也要上精品”
歌剧是高度综合的艺术,创作过程复杂、生产周期长,人力物力投入也大。
因此,当《苍原》剧本摆在辽宁歌剧院面前时,他们一度陷入了难以抉择的困境。
众所周知的原因,成立于1960年的辽歌今天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经费紧张,职工工资只能保障60%,人员老化,艺术门类不齐全。在这种情况下,要投资百万元以上排演《苍原》,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剧院反复研读《苍原》,土尔扈特人在生与死、爱与恨的血海里高奏出的爱国主义颂歌,像草原上万匹骏马在他们胸间奔驰。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个剧本,它已经具备了冲击精品的一系列条件。
经过反复论证,辽宁歌剧院的领导作出惊人的决定:“卖掉院里唯一一部桑塔纳轿车,用作《苍原》的创作经费,同时将剧院‘三产’的全部收入也投向《苍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院领导在最紧急的关头,不得不挪用全院一个月工资用作创作经费时,大家毫无怨言。
“砸锅卖铁也要上精品”,《苍原》正是在献身艺术的悲壮气氛之中,奏响了它的第一个音符。
不拘一格引进人才
“以第一流的人才,排演第一流剧目”,这是《苍原》剧组立下的一个铁的原则。为了引进第一流人才,他们殚精竭虑。仅凭着歌剧《楚霸王》的印象,他们找到了中央戏剧学院的黄维若,又通过他找到了曾经创作过《深宫欲海》的总政歌剧团的冯柏铭。为了引进导演,他们数度进京,请到中央戏剧学院的女导演曹其敬。曹导工作一丝不苟,雷厉风行,仅导演阐述就写了上万字。每天晚上,她面对场景模型,调动那用橡皮泥和跳棋子代替的千军万马,一坐就是几小时。女高音幺红是中央歌剧院著名演员,曾多次在国际大赛获奖。为了能到《苍原》中出把力,她多次推掉报酬不菲的外出演出机会,心甘情愿到沈阳来摸爬滚打。
有人不理解辽宁歌剧院组成“外籍兵团”的做法,说这是“我们出钱,却给外人撑口袋”。辽歌人理直气壮地回答:精品不分区域,只有打破“近亲繁殖”的传统艺术生产模式,才能为舞台带来新气象。
苦干大干出精品
《苍原》是一部大制作,仅投入舞台工作的演员就达20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群众演员。在长达9个月的排练过程中,他们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演员们跪肿了膝盖,唱哑了嗓子,认真做戏哭红了眼睛,有的主要演员声带流血,还在坚持演出。为了保护大家的身体,院里决定给每人买一副护膝,可大家说,院里钱太紧,一个人买一只就行了……
在那些日子里,全院出现了崭新的风气:钻研艺术的多了,聊天闲逛的少了;主动承担工作的多了,争名夺利的少了;团结互助的多了,吵闹打架的少了。为了节约开支,全体行政人员包括院长在内一起缝制服装。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只要能把《苍原》制成精品推出去,做什么都值得。
辽歌人是清贫的,但同时也是富有的,他们拥有《苍原》这个无价的艺术之宝。《苍原》使他们心连心,使他们走到一起。
正如《苍原》中渥巴锡汗唱的那样:“兄弟姐妹父老乡亲,让我们一路同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