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商业企业拖欠银行利息影响地方经济正常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9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与思考

  商业企业拖欠银行利息影响地方经济正常发展
前不久,我们对本地区10个县(市)的74户国有商业企业拖欠银行利息情况进行了调查。大量事实表明,企业欠息已成为银行乃至地方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一)
从经营方式看,这74户国有商业企业中,实行“国有民营”21户,承包经营20户,目标管理30户,租赁经营3户;从经营业务看,批发企业20户,零售企业20户,批零兼营23户,商办工业11户。至1995年9月底,74户企业贷款余额共计16699.8万元。1995年1至9月,银行应收利息2039.9万元,实收利息394.9万元,未收利息1645万元,平均收息率仅为19.4%。其中,收息率为零的达30户。从欠息结构看,实行目标管理的企业欠息786.4万元,占欠息总额的47.8%;承包企业欠息470万元,占28.5%;国有民营企业欠息381.5万元,占23.2%;租赁企业欠息7万元,占0.4%。
这74户企业除政策性挂帐和企业破产关闭以外,多数采取以下手段拒、逃付息:
——无视信用,应摊不摊。1995年1至9月,74户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9346.6万元,收益及各类补贴271.7万元。而财务仅反映利息423.5万元,应摊不摊1291.4万元。财务反映为零的达36户,占被调查总户数的48.6%。
——逃避监督,体外循环。企业销售收入归行2498.7万元,占销售收入总额的26.7%;收入存入非开户行507.7万元,占5.4%;坐支现金1200万元,占12.8%;转入储蓄帐户982万元,占10.5%。销售收入归行率为零的达52户,占被调查总户数的70%。承付货款的6113.79万元支出中,绝大部分未经过开户行结算。被调查企业中多头开户现象相当普遍,其中有一户企业的帐户多达8个。
——转制悬空,“有仓无粮”。企业借改革之名,行逃付银行本息之实,把银行债务挂在空壳的“母体公司”,使银行收息无门。仅1995年1至9月,因转制悬空的利息就达193.6万元,占应收未收利息的11.8%。
(二)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当前企业欠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信用观念不强。一些企业错误地认为银行的钱就是国家的钱。企业是国家的企业,企业占用银行的钱理所当然。因此,他们根本不把银行贷款当作真正意义上的债务,能拖则拖,能赖则赖,能逃则逃。
二、掩盖亏损。一些地方政府、企业主管部门不根据企业的历史包袱和经营状况,实事求是地下达盈亏指标,并以此作为考核企业经营效益的标准。一些企业的负责人为了表现“政绩”,故意在银行利息上做手脚。如某五交化公司1995年1至7月帐面反映利润2万元,实际亏损154万元——该公司当期应摊销的银行利息186万元中,仅摊销32万元,尚有154万元未进入当期损益核算。
三、企业丧失付息能力。被调查的74户企业中,多数企业债台高筑,处于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境地。
四、金融监管力度不够。企业钻金融机构间无序竞争的空子,或多头开户,逃避监督;或公款私存,体外循环;或多家贷款,资金分流。一些企业出于某种目的,甚至将经营收入直接以个人名义转入储蓄帐户。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使企业逃息成为可能。
五、银行内部收息机制及防范措施不配套。在工商银行54841万元商业贷款中,逾期贷款占17.8%,呆滞、呆帐贷款占21.6%。长期以来,银行对企业故意逃避监督、销售收入不归行的问题,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和制裁手段。
(三)
企业欠息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因而要从多角度认识企业欠息带来的诸多问题。
从发展的角度看,企业拖欠利息,迫使银行用信贷资金为企业垫付利息,一方面加大了银行支付风险,直接危及客户利益;另一方面减少了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使有效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削弱了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企业以拖欠利息来交缴利税,“寅吃卯粮”,无异于挖地方经济的墙脚,人为地使财源、税源枯竭,使地方经济缺乏发展后劲。
从管理的角度看,搞资金体外循环,财务收支得不到有效监控,不仅银行收贷收息困难,财政、税务部门也难以落实企业税利。国有资产的亏空和流失只能是与日俱增,很难谈得上增值和完整。
从信用的角度看,拖欠银行利息,严重违背信用原则,有损企业自身的市场身份、经营实力、商业信誉与企业形象。对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来说,无异于把自己排斥于市场主体之外。对流通企业来说,失去银行信用就失去了经营的活力。
从法律角度看,应提不提财务费用,虚假反映经营效果,逃付、拒付银行利息,严重违反《会计法》、《商业银行法》、《经济合同法》和《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是建立在民事法律关系之上的,谁违背就必然被追究责任。
国有商业企业拖欠银行利息,已经严重影响银行正常经营乃至地方经济的发展,如不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必将导致社会信用链的断裂和地方经济与金融的滞胀。因此,解决国有商业企业欠息问题已迫在眉睫。
中国工商银行江西赣州地区分行吉同光刘维彬王水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