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警惕“六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9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警惕“六假”
江西曹军新
最近,我们在进行农业生产情况调查时,发现某县有相当部分的乡镇,农民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有的大大超过5%的限额。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减负工作中存在着弄虚作假现象。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假收入。由于调查统计部门受地方政府左右,只好听从领导“旨意”,隐瞒本地农民收入的真实情况,将农民人均纯收入上浮虚报,加大农民负担各项提留的对比基数,以便第二年“合法合规”增加收费。
二是假受益。有的假借为农民办实事,如修水渠、办水电等,实行摊派。农民交了钱,又没见他们办什么实事,意见很大。
三是假项目。利用“项目”摊派费用,增加农民负担。有的乡村巧立名目,有的则干脆在“负担卡”上笼而统之列几个项目,农民根本不知道负担的具体内容及用途,“明白卡”实为“糊涂卡”。
四是假落实。有的地方虽有“减负办”、“减负领导小组”等机构,但真正深入乡村实抓减负工作的少,大多是开开会,发发文,部署多,落实少,往往虎头蛇尾,敷衍了事。
五是假查处。由于涉及“政绩”和其它关系,有的在查处农民负担违纪违法案件时,不是主动出击,深挖案情,而是“民不告,官不究”,甚至“民已告,官怕究”,清理查处往往是“下不为例”,不了了之。
六是假汇报。有的地方“减负”新举措不多,可写起汇报、总结和新闻报道来却头头是道,谈及问题则避重就轻,欺下瞒上。
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中的这六种掺假行为,贻害无穷。各级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农民负担再度“反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