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李延杰:“新疆推销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9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神农之子

  李延杰:“新疆推销商”
本报记者蒋亚平

李延杰这样的企业家很少见。应他之邀,从北京飞到库尔勒,迢迢大几千公里,见面之后,不谈自己,不谈企业,也从不谈如何见报上广播。只是要求我们几位帮忙把新疆的事情说清楚,好像他的职务不是属于自治区蒙古自治州一个名叫泰昌工业公司的总经理,而是其他的什么。
采访对象,主要也不是他的工厂,而是新疆的山,新疆的水,新疆的棉花和新疆的石油。总之,是新疆的资源、潜力和优势。他介绍的采访对象,大都与他的企业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棉农、自治区、自治州领导、棉花中转站经理,全是谈新疆经济如何发展的事情。要关于他个人的材料,没有;要他企业的材料,也没有。临走嘱他务必补寄一些材料,几张照片也行。两三个月过去,杳无音信。

李延杰令人不忘,还由于他的人际关系。在区、州领导办公室,他不像下级;在员工面前,他不像上级;去百姓家,他不是老板;到有关单位企业、部门,像是见到了自己的同事。我们去的第二天,李延杰问大家对“手抓羊肉”是否有兴趣。我们说行。即找来一位村支书,一番吩咐:羊要最好,风味要最地道。入村进门上炕,没有寒暄、客套,盘腿一坐,唠唠叨叨一通庄稼牛羊之事,就像我们吃的是他自己家里的。想听自治区领导讲讲棉花,讲讲经济。我们问是否提前几天约定,他说不用。途中一个电话,径直去了办公室。专程看了新疆最大的麻黄素厂,是想了解新疆的独特优势。厂办公室接待人员先前对我们不摸底细,一片冷漠。说是李延杰介绍的,老总赶紧出面张罗,情况和盘托出,还讲了许多“秘密”。
新疆是个“海”,李延杰游得十分自如。

李延杰干得也自如。多年的采访经历,已使我们对言谈、材料中的产值数字不大在意。我们也问了李延杰,他说企业1995年的产值4亿元。听后就忘,现在写是从笔记本上翻下来的。但有的东西忘不了,如他办的工业小区,5平方公里,是农业部乡镇企业东西合作工程中新疆仅有的两个示范小区之一。小区的基础设施,有11万伏的变电站,5台350吨的工业气锅炉,4万吨的供水设施,足够小区的产值干到二三十亿元。还有一个发电厂,排污设施、程控电话也都齐全,各种基础设施,全由李延杰白手起家,一手操办。
李延杰的历程不平坦,从苏北漂流到东北,又从东北漂流到新疆。先在一个村里当了生产队长。粮食也种,更多的精力是带头折腾二三产业,主要是建筑业。先是民房宿舍,接着库房工厂,商场大厦,一路下来,农民的色彩不知不觉褪了下去,成了当地大名鼎鼎的建筑商。
后来便有了些曲折。李延杰急流勇退,在靠近库尔勒市的边缘,圈起一片沙砾,一头钻进实业圈。二年辛苦,工业小区终于修成正果。工人、流民、农民、生产队长、建筑商、企业家,多彩的经历中浮印着李延杰坚实、平凡的足迹。
李延杰发财不靠办小区卖地、炒地。自办起一个又一个工厂,他的心情从没像现在这样踏实,财富也从没像现在这样扎实。李延杰的企业办在荒漠沙洲,地地道道的西部乡镇企业,但数起来大都是全国第一第二。棉粕生产线,全国单机产量第一;浆粕总产量,全国第二;年产6000吨的天然纤维粘胶抽丝厂,规模又是全国居先;面积3万平方米,一个车间6万纱锭,在内地也算是够上级别。

李延杰办小区,建工厂,弹无虚发,靠的是他对新疆优势的深刻把握。新疆地广人稀,有丰富未开发的水源,日照长,病虫害少,种棉花价廉物美,独一无二。他带我们去的一家农户,种了1000亩棉花,年收入可达80万元。棉农积极性,难以遏制。所以近几年,新疆棉花生产,以每年二三百万担速度递增。
另一方面,由于原料紧张、价高,也由于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日益高昂,沿海和中部一些传统的棉纺基地,维持日艰,于是便有名闻全国的“东锭西移”。李延杰和新疆的众多党政官员,对一些大都市乘机把老掉牙的设备卖给新疆不以为然。李延杰明白无误告诉我们:“一台不要”,但他却从中发现了新疆加快发展棉纺工业的机遇。他要随“锭”移过来的用棉指标,要随“锭”配额过来的贷款指标。他认准,在市场环境下,随着全球性和全国的产业结构大调整,未来新疆棉纺工业的优势如同种棉一样,无人匹敌。
李延杰爱谈世界。中美之间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关于贸易逆差的歧见,关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争论,他都可一一细道。说到最后,心思还是用在如何在这风云诡谲的全球商战中,在急剧变动的全国产业结构调整中,从新疆茫茫的大漠上,从自己欣欣向荣的工业小区里,为自己,为新疆,为全中国,抱出几个大金娃娃来。

写了一通李延杰,是缘于这么一点很普通的想法:中国在变,中国经济在变;中国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成功的经济发展战略,正在向深部发展、延伸;辽阔的中国国土上,各地发展经济的比较优势,正在日益形成和凸现。作用这一切的,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李延杰一类从草缝里崛起的企业家,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在这变化中孕育、出现、成长,他们深谢这变化的时代;另一方面,正是他们的举手投足,体现这变化、引导这变化、主宰这变化。他们要无愧这变化的时代。他们与这时代共兴衰。
李延杰是一个成功的“新疆推销商”。他也成功地“推销”了自己。别后再无联系再无音讯,我时时想,他的那片5平方公里的热土,是不是又大变了模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