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阅读
  • 0回复

民族地区要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极创造条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30
第9版(理论)
专栏:

  民族地区要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极创造条件
乌力吉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我认为,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的民族地区,更具重大现实意义。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民族地区尤显紧迫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在向集约化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仍未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格局,这种依靠上新项目、铺新摊子、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当前内蒙古经济增长难有实质性突破的根本症结所在。其表现: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导致投资效益的下降。“八五”前4年,每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内蒙古为0.5亿元,国家为0.63亿元,低了20.6%。二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从工业生产看,1994年内蒙古每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达5.77吨标准煤,而全国仅消耗1.54吨标准煤。从农牧业生产看,目前内蒙古水土流失面积已达2.79亿亩,居全国之首,沙化面积近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化面积的50.6%,并且每年以1200多万亩的速度继续扩展;粮食总产量在100亿公斤的水平上徘徊,难以有新的突破,单产仅相当于全国平均亩产的66.2%。三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导致经济效益的下降。1994年内蒙古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7.8%,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等经济效益指标与全国均有较大差距。因此,这种靠高投入、高消耗支撑经济增长的路子再也不能走下去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的5条措施,是对我们的巨大鼓舞和激励。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机遇,积极创造条件,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否则,国家的投入就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民族地区的经济与全国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民族地区要积极创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条件
民族地区由于基础差、起点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困难就更大。因此,当前民族地区的任务是,从实际出发,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创造条件。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新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思路。要改变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而形成的旧的思维方式,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质量和效益意识,克服以往那种一讲加快发展,就想到是争投资、上项目、铺新摊子、追求产值、攀比速度等旧的思维定势。在指导思想上,要从主要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建设规模,转变到立足现有基础,把建设重点放到现有企业的改造、充实和提高上;从主要依靠增加资金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上;从主要依靠增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上;从主要追求产值速度和产品数量,转变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品质量、性能、品种和市场占有率上。
(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夯实基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要以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为契机,下力气优化产业结构。首先,大力加强第一产业,巩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农牧业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发展农牧业生产潜力巨大。要进一步采取支农、兴农、保农、促农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发展“两高一优”农牧业,树立大农业观点,促进农、牧、林、水、乡镇企业全面发展,把民族地区建成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基地。其次,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做好资源转换这篇大文章。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优势,在资源深加工、精加工上做文章,变原料、初级产品为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深度加工、综合利用、多次增值的水平。内蒙古要在“九五”时期重点发展煤炭、电力、冶金、机械、石化、建材、森工、毛纺、电子、医药、食品等11大重点产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再次,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变民族地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的滞后状况。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搞好各方面的服务工作。积极开发、发展以展示民族地区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旅游业。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为民族地区的进一步开放、开发创造条件。
(三)加速科技进步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科技和人才条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民族地区更要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今后15年,内蒙古必须把科教兴区战略摆在突出地位,力争使科技进步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55%。重点要做到四个加强: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建立科研、教育、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加快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组织协调,集中力量对工农牧业生产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项目进行重点攻关;加强现有教育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尊重知识,爱惜人才,积极探索与民族地区实现“两个转变”相适应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加强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科技、教育人才的引进。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两个转变是紧密联系的。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改革旧体制,建立起新的企业经营机制、技术进步机制和经济运行机制。
首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是积极开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13户试点的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探索出一条民族地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路子。二是集中精力抓好全区200户重点骨干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在优化资本结构、减轻债务负担等方面制定必要的扶持鼓励政策,使其轻装上阵,加快发展。同时,结合内蒙古的实际,加大国有小企业产权重组的力度。三是进一步落实“三改一加强”的方针,重点抓好质量、资金、成本、营销管理,下决心解决民族地区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松、软、粗、乱、散”的问题。四是搞好各项配套改革。重点建立起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体系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
其次,坚定不移地依托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尽快形成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要通过改革,力争到2000年有7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有条件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集中力量,分期分批对能源、通讯、交通三个基础产业和冶金、机械、化工、建材、轻纺五大行业的老企业进行高起点的技术改造和更新,尽快使内蒙古工业企业整体技术和设备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和改善。
再次,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形成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要从民族地区的特点出发,重点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零售市场和各种专业批发市场,培育和建立金融、技术、信息、产权、劳动力和房地产等要素市场。在重点城市要建立和完善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和风险基金,健全商品价格调节机制,以平抑市场物价。要从民族地区农牧业、矿产等资源丰富的特点出发,在重要商品的产地、销地或集散地,形成大宗农畜产品交易中心和工业产成品批发市场。要从民族地区农牧民居住分散等地区特点出发,进一步发展农村牧区的集市贸易、日用工业品等初级市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