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阅读
  • 0回复

坚持群众路线,推进改革实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30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坚持群众路线,推进改革实践
黄兴国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小平同志说:“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不久前,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了今后15年中华民族发展的宏伟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必须完成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历史任务。要顺利实现《建议》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高度重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的决定作用。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进程中的决定作用,首先要造就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善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实践,鼓励群众大胆创造,大胆探索。改革,就是通过社会主义运行体制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体制对生产力的作用,是通过活动着的人来进行的,因此,以体制的改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通过对人的利益关系、权利关系、责任关系的调整,为人的才能的充分发挥和发展提供社会条件,使人作为主体生产力的能动性得到有效的发挥。小平同志说:“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他提出要“大胆地试”、“敢闯”、“敢冒”,他充分肯定了“中央制订的搞活政策”,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小平同志对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尊重。在小平同志看来,只有通过改革,破除旧体制对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束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历史主动精神才能得到最大程度、最优向度的发挥。在人民群众丰富多采的实践中,新的生产力就会被创造出来。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进程中的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慎重对待社会实践中涌现的新现象、新情况,切实保护好群众的创造性。改革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而“任何新事物在它刚刚出现的时候,往往听到的都是反对的声音”。人民群众中的认识、意见、呼声、情绪包括经验等等,尽管我们承认它包含了成熟和正确的东西,但不可能都是成熟的和正确的。但是,群众对社会变动的利害得失看得最清,感受最深,并随时会作出主动的反应,这些都是客观存在。面对那些我们从未见过的东西,暂时还不能适应的东西,甚至与我们目前的观念水平有着尖锐矛盾的东西,我们要给群众以充分的信任,应该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态度,采取理解宽容而不是苛刻求全的态度,采取承认差异而不是强求一律的态度,采取用实践来检验而不是空泛争论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因为,同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和作用相比,任何领导的能力和作用都是很有限的。毛泽东同志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小平同志曾举例说明,毛泽东同志非常善于从群众的怨言和议论当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小平同志对此态度始终十分明确,他说,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他提出不争论,争取时间干,反对那些急于要说法、下结论,结果贻误工作的本本主义者。小平同志倡导的态度,就是要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让群众的创造成果去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让人民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进程中的决定作用,关键在于集中群众的智慧,总结群众的创造从而上升为指导全局工作的方针政策并坚持下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正确思想的形成都必然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我们的一切智慧和经验归根到底都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一条根本的工作路线。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就是在参与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上升为党的理论,同时,又用来动员、组织、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新的实践,从而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本本,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更不可能靠哪个天才的头脑凭空设想。改革开放15年来,我们每前进一步,都是靠群众的创造。小平同志说,“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农村改革中的许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我们党连续几个对农村改革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一号文件”并不是事先由某一个人设计好的,而是对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正因为经过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一个过程,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一直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一点是要解决如何对待群众这一根本的立场问题、党性问题、世界观问题。最近,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要求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必须讲政治。那么,什么叫政治?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廉洁奉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关心和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自身才会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凝聚力、示范力。现在,全国还有几千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还有不少国有企业发工资都有困难,可却有少数干部追求享受,贪图安逸,甚至拿公款搞高消费。这样干,叫群众怎么没有意见?这样的干部又怎能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总结群众的经验,反映群众的要求?所以,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才能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深入群众实践的第一线,与群众交朋友,通感情,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情况,作出科学的决策。当然,要科学地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新形势,提高在新形势下领导改革和发展的本领。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进程中的决定作用,还必须做到组织、引导和教育群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支持改革的自觉性。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必然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今天的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巨大作用,又要清醒地看到市场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一面。因此,对体制转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复杂纷纭的矛盾,对利益格局调整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对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失误与偏差,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估计;同时,还应该承认,千百年来形成的旧的传统和陋习在人们身上留下的烙印,不可能在短时期荡然无存,科学的世界观也不可能在人们头脑中自发产生,群众整体的先进性也并不排斥个体的落后。小平同志说:“在今天的中国,决不应离开党的领导而歌颂群众的自发性。”作为领导义不容辞地负有教育启迪群众、指导带领群众的神圣职责,放弃了这一点,就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刻也不放松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帮助群众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身,提高素质,由自发走向自觉,保证改革和建设事业快速健康地推进。要帮助群众自觉完善、提高原有的创造成果,要指导群众尽快适应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并产生更新、更多、更高层次的创造成果。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决定作用,决不是以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形式实现的,也不是众多个体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表现为一种合力。面对群众日益高涨的创造积极性,以及广大群众从不同出发点,在各个领域丰富多采的创造实践,必须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才能真正成为强大的合力,而不至于成为一种盲目的力量相互抵消乃至于造成损失。
人民群众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人民群众正以更丰富的实践创造未来。我们的事业,既是为群众的事业,也是靠群众的事业,因为有了群众的创造,也只有紧密地依靠群众的创造,我们的事业才大有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