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鸭绿江畔爱民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01
第12版(副刊)
专栏:

  鸭绿江畔爱民曲
苏洪义刘明新
1月25日,隆冬的塞外银装素裹,寒风凛冽。然而,驻吉林某部队营区却一片沸腾:但见两台轿车和一辆载有两头滚瓜溜圆的肥猪与五只绵羊的卡车,在官兵们的锣鼓声中徐徐驶入营区。停车后,集安市委书记高继泰握着部队长刘贵臣的手激动地说:“我代表市五大班子和全市30万人民特来感谢你们。”随即将一面绣有“长城永固,鱼水情深”的锦旗赠给刘部队长……
该部队地处长白山南麓,鸭绿江畔,与朝鲜隔江相望的集安市阳岔镇双安村。多年来,部队的官兵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始终同驻地群众保持鱼水情深,并谱写出一首首动人的“爱民曲”。
双脚踏上幸福路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曾是这个仅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通往山外世界不足两米宽羊肠小道的真实写照。部队驻防后,官兵们挥锹抡镐,将路面拓宽至七米,并出动车辆将路面铺上砂石,在路两旁栽上了垂柳,还为临街的住户焊制了铁栅栏围墙,刷了红、黄、蓝三色油漆,砌了红砖门垛,使小村面貌焕然一新。由于远离市区和缺乏资金,村民们祖辈靠燃松明和煤油灯照明,用毛驴拉磨。部队在架设用电线路的同时,还为全村群众接上了电灯,并为村里购买了4台磨米机,使靠松明和煤油灯照明的村民们不仅从此有了“夜明珠”,还免去了用毛驴拉磨的苦恼。交通和用电条件的改善,使小村走出了与山外村镇“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式田园经济:金秋,山里的“百宝”刚一下山,就成了城里人的俏货,收购一空;三轮、大客及木材厂等纷至小村;被山外人称为一怪——双安小伙儿定亲不谈电视的历史亦宣告结束。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因依山而居,地下几米即是岩石,打水井极困难。曾有人动工五天才将井打至7.5米仍不见水,而且险些丢了性命,致使小村人畜一直靠吃顺村而流的一条小河河水为生。长年饮用河水,使许多人患有大骨节、黄牙病,水灵灵的姑娘到该村没几年就得了这种病,以至邻村的“红娘”说起为该村的姑娘、小伙儿牵线搭桥一事时,头摇得拨浪鼓似的。为此,部队一次性出资10万余元在村后修筑了一座水塔,给村民们安上自来水。通水那天,村里汉族、朝鲜族的男女老少自发地组织起来,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64岁的老支书李永德端起第一碗清泉水,老泪纵横地对前来祝贺的市五大班子领导及全村老少说:“当年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咱村打过小鬼子,让咱过上太平日子;现在部队又给咱安上自来水,没有党和亲人解放军,哪有咱山里人的今天……”
在希望的田野上
部队驻防前,村里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谁有个头疼脑热的都要找“大仙”或“仙姑”扎古扎古。离村30公里的一个岩洞,也被视为“狐仙洞”。平日,前往求药者不断,甚至一位患风湿性偏瘫的村干部也曾让家人用自行车驮去求药。
部队驻防后,为根除封建迷信思想,部队特为村民们开设了一个医疗诊所,义务为群众治病,对急难患者随叫随到。为丰富村里文化生活,每逢周末或假日,部队都要请来村民与官兵们一同到部队俱乐部看电影,举办联欢会;针对偏远、山高,电视、广播只呈一片雪花和杂音的实情,部队又出资5万余元,在山顶修建了一座电视差转台,购买了两套卫星电视接收机,使村民们在大山深处也能收听收看到中央电视台等四套电视和清晰的广播节目。此外,还长年为村小学和村民们派出校外辅导员和科技宣传员。科学和文化的浸润,不仅使小村封建迷信销声匿迹了,也使贫穷的小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1981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去年人均收入达1370元,涌现出11户闻名全市的养参、养牛、个体运输专业户;连续10年村里无一起刑事案件……1984年以来,村里多次被省市评为双拥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