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雷锋故乡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02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雷锋故乡行
彭勃贺广华周立耘
阳春三月,惠风暖人。我们怀着景仰追慕之情,来到位于长沙西郊的雷锋旧居及纪念馆。面对络绎不绝的参观者,重温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雷锋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已深深镌刻在亿万人的心中;而在雷锋的故乡,雷锋精神之花更是处处绽放,馨香长驻。
众多以雷锋命名的单位与地名,诉说着故乡人民的骄傲,亦激励他们像雷锋那样做人
徜徉于雷锋故乡,心中翻涌着一种异样的情愫。雷锋路、雷锋班车、雷锋市场、雷锋电影院……一串串以雷锋命名的单位与地名,在无声地诉说着故乡人民的骄傲与自豪,他们乐于以这种方式向世人传递他们对雷锋的爱戴与思念。
雷锋的出生地,在今望城县雷锋镇雷锋村。无需热心人指点,我们便认出了依原样建起的一间雷锋童年时代生活过的茅草房。直至这位出身于贫苦农家的孤儿18岁离开故乡时,村上还没有一幢像样的房子。而今,全村400多户人家不仅住上了新房,看上了电视,装上100多部电话,还买了10多辆轿车。
雷锋故乡变了,人民生活富裕了,但村委会主任彭立华却说:“这不算什么,人的精神面貌的变化更重要。多年来,咱们这儿有一条规矩,只许给雷锋添光彩,不容给雷锋抹黑脸。由此,勤俭立家、守法致富、助人为乐蔚成新风。就说去年的一桩小事吧,村上易少海家房屋因洪水倒塌,无须动员,人们便争着出钱出力帮他重建了新居。”
像雷锋那样做人成才,是故乡人民对年青一代寄予的厚望。娃娃未进学堂,便开始听雷锋叔叔的故事;读小学三年级,就要求每月写一篇“雷锋日记”;进入中学后,便以雷锋精神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雷锋当年就读的简家塘小学,如今已改名为雷锋学校。李校长说:“咱们学校有‘三件宝’:每班一个勤俭节约百宝箱,学生衣服破了自己补,钢笔坏了自己修;每班有个‘小银行’,将节约的零花钱捐助社会,扶危济困;每班还有个‘服务点’,坚持长年上门为五保户和烈军属义务服务。”据了解,仅去年该校学生各项捐款就达1.1万多元,并长年帮扶19位服务对象。此外,学校还开展了与雷锋有关的6个纪念日活动,这些都在孩子们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以雷锋精神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是雷锋故乡人民的共同心愿。1992年底,望城80万人民下定决心修筑一条连接县城与长沙市区的高等级公路,并将其命名为“雷锋大道”。负责这条16公里长的公路工程指挥长,是雷锋生前的同事周汉武。他深情地回忆道:“1958年冬雷锋离开故乡时坐的是小轮船,那时望城还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雷锋大道’修成后,我们可以告慰英灵了。”
据老周介绍,修路中涌现出许多动人的故事。沿途100多拆迁户,通知书未到,就主动拆房;工程指挥部人员为节省开支,自己动手开荒种菜;在工程进入关键阶段,连五保老人也主动上工地义务劳动。
33年来,学雷锋活动在雷锋故乡历久不衰,新人新事每年见诸报端的就有上百起
曾有一段时间,有人对学雷锋活动有所议论:雷锋同志无户口,3月来4月走;有人忧心:谁学雷锋谁吃亏;也有人泼冷水:雷锋精神过时了。对此,雷锋故乡人民响亮地回答道:你吹你的冷风,我学我的雷锋。
望城县铜官镇粮店职工自1963年起,便主动坚持给全镇五保老人义务送粮油上门。如今,经理已换了10茬,这个传统却一直传了下来。80年代以后,他们的服务项目不仅是送粮油,还送水、煤、蔬菜、副食品、日用品、书刊,直至请医送药、为谢世老人送葬;服务对象也扩展到烈军属和部分生活困难的离退休人员。同时,粮站职工还自发成立了基金会,每人每月拿出一点钱做送温暖活动经费。
这样的模范群体还有许多。长沙市北区清水塘街道团委志愿服务队,长沙市公交总公司十二车队等,都是多年如一日,沿着雷锋的足迹,立足本职岗位默默奉献,以真诚、爱心温暖了人们的心田。
更有一些人不满足于此,将目光投向整个社会。1986年2月,一位署名“吴发秦”(长沙话“无法寻”的谐音)的好心人,通过邮局给一位身患重病的农家孤女寄出400元钱。不想此事在当地报纸刊载后,引出了更多做好事不留名的“吴发秦”;1992年11月,冒出一位给希望工程捐款2400多元的“吴敏星”,当有关部门与其联系时,才发现根本没有这个人——“吴敏星”乃“无名姓”的谐音;这样的故事延续到1995年,又有了新的形式:一位署名“普通党员”的中年汉子,将2000元钱捐献给了贫困山区的3位农家小学生,紧接着,又有了更多这样的“普通党员”。
类似的新人新事,每年见诸报端的就有上百起。近年来,长沙晚报、长沙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辟了“雷锋家乡人”、“理想在岗位上闪光”等多个专栏或专题节目,深受百姓欢迎。
92岁的模范与12岁的英烈,大量雷锋式的典型涌现,展示出雷锋故乡人民的精神风貌
如果说“吴发秦”式的隐名埋姓者反映了雷锋故乡人民的精神境界,那么,大量雷锋式典型的涌现,则展示了雷锋故乡人民特有的精神风貌。
长沙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发现、培养、宣传和爱护先进典型,让身边这些看得见的榜样,引导和激励更多的人沿着雷锋的足迹前行。据长沙市委宣传部长郑佳明介绍,从1990年以来,全市每年都要推出学雷锋“双十佳”先进集体和个人,光荣榜上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仅8岁。
胡解凡,1971年年过七旬回到老家长沙县泗洲村养老,其后20年,一直默默为家乡义务修路架桥。是老有所为么?又不尽然。他所做的已超出了这个范围:村上有人家揭不开锅,他送去钱粮;比他年岁小的孤寡老人病了,他去照料……85岁那年,他被乡村百姓一致推选为长沙县人大代表;92岁高龄时,被评为长沙市学雷锋“双十佳”先进个人,成为90年代初长沙人津津乐道的一大话题。
在这片“雷锋”辈出的土地上,更多的英雄出自少年。望城县坪塘镇靳江村9岁的小张宇将永远铭记:1995年9月17日,当他在湘江边玩耍不幸跌入水中时,是14岁的赵汝萍和12岁的赵雅萍两姐妹跳入江中将他救上了岸……可是两姐妹却永远走了,令人为之扼腕痛惜!
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长沙市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等英雄人物灿若群星,他们中已有20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长沙人民以此而自豪。他们于1990年自发捐献了40万元,作为学雷锋的表彰基金。市委、市政府作出多项规定,重奖先进,重金抚恤烈士,既给英模以崇高荣誉,也给予英模更多的关心及相应的待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去年11月,梁宽等3位雷锋故乡退伍兵,在服役期满从浙江返乡途中遭遇车祸,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奋力救助同车数十名受伤乘客,在他乡留下佳话。事后,当人们问及此事时,他们骄傲地说:“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曾忘记自己是雷锋故乡人。”(附图片)
题图:雷锋纪念馆外景。
贺广华摄
左下图:雷锋(右一)1957年与原望城县委领导的合影。
雷锋纪念馆提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