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构建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读《第三产业经济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02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读书札记

  构建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读《第三产业经济学》
张卓元
李江帆荣获第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的《第三产业经济学》这本书,是作者经过多年努力探索,完成的一本比较系统而深入地研究第三产业经济理论的优秀学术著作。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给经济理论工作者提出了很多亟须研究的新课题。该书以服务产品的运动为研究主线,构筑起一个逻辑严密的第三产业经济学理论新体系。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第三产业经济学。然而,第三产业研究在我国长期以来处于“空白状态”,没有多少可资借鉴的理论文献;第三产业分支部门庞杂繁多,经济现象扑朔迷离。怎样确定研究起点和研究主线,构思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就成为理论探索中的难点。作者清醒地运用科学抽象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将焦点集中在反映第三产业经济关系的主体和本质的经济现象——服务产品上,以此确定研究的起点和主线,循着服务产品“四环节”的运动展开分析,这就抓住了构建结构严密的第三产业经济学体系的关键。在这一体系中,非实物产品理论构成学科的理论基石;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服务生产理论使第三产业经济学向深度拓展;从服务产品理论合乎逻辑地推导出的服务“四环节”构成第三产业经济学的主体。它以其独特的研究主线和内在逻辑性,既区别于以物质产品的生产和交换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传统政治经济学,又不同于以物质财富在“非生产领域”的运动为研究主线的“非生产领域经济学”,还不同于没有确定研究主线、没有建立理论体系的专题式服务业经济学。研究起点、研究主线构思合理是《第三产业经济学》的新意所在。
面对当代第三产业比重日趋增大的现实,该书以严谨的态度将政治经济学应用于第三产业领域,探讨、概括和解释现代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以服务业为中心的一系列新问题,补充、丰富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例如,它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细致地论证和说明了作为劳动成果的服务产品的特点,而服务产品是当代社会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服务产品的运动为对象确立服务生产、服务流通、服务分配和服务消费观,从而丰富了社会产品及其再生产“四环节”理论。它阐明了非实物使用价值的存在及其性质,分析了服务劳动的运动性与凝结性、具体性与抽象性、私人性与社会性的矛盾对服务价值实体的决定作用,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适用范围从第一、二产业扩大到第三产业,丰富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原理。此外,它将服务产品划分为服务型生产资料和服务消费品两大类,分归第一、二部类增设的B副类中,解决了三大产业理论与再生产理论的兼容问题,并通过增设软化系数,建立三大产业再生产平衡公式,为马克思主义的两大部类理论、再生产理论和积累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提供了新的理论假设。该书对不少在传统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被舍去了、而今却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第三产业问题,给予了必要的研究和补充;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一些明显不合时宜的观点或论述,则实事求是地作出适当的修正。这有助于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在当代的进一步运用。
第三产业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看来似乎杂乱无章,其实隐藏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该书透过纷繁复杂的第三产业经济现象,从共有经济规律和特有经济规律两个角度,系统地揭示了第三产业经济规律。一是揭示三大产业的共有经济规律在第三产业起作用的条件及其特殊表现形式。不仅论证了人们通常认为仅仅存在于第一、二产业的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供求规律等是三大产业的共有经济规律,而且分析了它们在第三产业的表现形式的特殊性。如服务产品的创新性使创新型服务产品的价值量由最先生产这种使用价值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服务产品的非贮存性使服务生产要素的适度闲置时间构成制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其非实物性使人们往往将第三产业所分配的非实物产品误以为是工农业产品;等等。二是揭示了第三产业的特有经济规律。例如,第三产业形成规律分析了第三产业形成的标志、条件、时间和途径;第三产业价格变动规律论证了非自动化的服务产品的相对价值量上升较快的走势;第三产业比重增大规律不仅通过定性分析阐明服务需求上升律和服务供给上升律的共同作用,使第三产业比重日趋增大,而且通过定量分析建立第三产业就业方程,揭示了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而增大的趋势;第三产业分配规律系统探讨了第三产业内不同分配方式的特点、第三产业分配水平、制约因素及变动机制;第三产业消费规律则在定性、定量分析基础上揭示了服务消费比重上升的客观必然性。这些清新的论点很有见地,为第三产业的经营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