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阅读
  • 0回复

加大改革力度加速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1995年经济形势与1996年趋势展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01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加大改革力度加速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1995年经济形势与1996年趋势展望
国加统计局
1995年,是我国宏观调控成效显著的一年,主要目标基本实现。通货膨胀得到初步抑制,经济增长率趋近于适度增长区间,并提前5年实现了经济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但也应该看到,这种好转的基础还不够稳固,主要表现是物价涨幅依然较高,经济增长中结构和效益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1996年是“九五”计划的第一年,我们要按照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紧紧抓住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速结构调整,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宏观调控成效显著,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1995年各方面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加强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调控目标基本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一)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到10.2%,宏观经济稳定性增强。
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5.77万多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2%,已接近适度增长区间(根据我国社会资源的可承受能力,运用经济模型模拟和中长期趋势综合分析,我国中期经济的适度增长区间为9%左右,低限8%,高限10%),主要产业增长比例趋向协调。
1.农业获得较好收成,农产品供应形势有所好转。
全年农业增加值达1.1万多亿元,比上年增长4.5%。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其中粮食总产量达到4.6亿多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棉、油、糖、肉、菜、水产等主要农产品也有不同程度增产。农业的丰收,对缓解当前农产品供求的紧平衡压力、稳定市场价格起了积极作用。
2.工业生产稳步发展,生产结构有所调整。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4万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4%,与1994年相比,增速回落了4个百分点。全年重工业生产比上年增长12%。消费品生产保持快速发展,全年轻工业生产增长16.7%。工业结构有所调整,首先国有工业增速有所加快,与全部工业的增长差距缩小;其次从产品结构来看,一年来不少行业依照“增畅、限平、停滞”的经营策略,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取得了一定成效,市场调节作用进一步增强,多数轻纺产品、能源、化工及支农产品生产增长较快,机械、冶金等行业主要产品生产则低速增长。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改善,生产发展相对平稳。
全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8万多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商业、通讯、运输等行业发展较快,金融保险喜忧交织,房地产业明显降温,其他服务业比较活跃。
(二)物价涨幅明显回落,通货膨胀得到初步抑制。
1995年,在全国上下的一致努力下,零售物价涨幅由上年的21.7%回落到14.8%,消费价格涨幅由上年的24.1%回落到17.1%。当年零售物价变动的基本特点:一是涨幅逐月回落,由年初的21.2%回落到12月的8.3%,回落12.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物价涨幅回落快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食品价格涨幅回落快于非食品价格。二是全年14.8%的涨幅中,新涨价因素较低,仅为5个百分点,占当年物价涨幅的35%左右,明显低于上年70%的水平;三是物价上涨的需求拉动作用减弱,成本推动作用增强。
(三)固定资产投资得到有效控制,增幅继续较大幅度回落。
投资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对象,在1995年明显得到了降温,全年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445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扣除投资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工作量增长11%,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的幅度基本适应,从总量上看,已接近适度增长水平。
投资结构有所改善,重点建设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从三次产业的投资结构来看,虽远未达到合理的程度,但已向优化方向发展。全年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64亿元,比上年增长43.7%,运输邮电业投资2467亿元,增长24.6%。与此同时,地区投资结构也有所变化,中部地区投资增长加快,所占比重上升。
(四)国内市场货源充足,销售繁荣活跃。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万多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上年增长10%左右,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目前国内市场消费品供应中,工业品仍然处于供略大于求的格局,94%的商品处于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的状态;农产品紧而不缺,供应状况比上年有明显改善。
生产资料市场逐渐由疲软转向平稳增长,销售量有所扩大。目前生产资料市场供求关系已由前一时期的供过于求向供求基本平衡发展,部分品种社会库存水平有所下降。
(五)国际收支状况良好,有利于通过国际贸易调节国内市场供应。
1995年我国出口总额14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9%;进口总额1321亿美元,增长14.2%;贸易顺差167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保持较大规模,全年实际到位资金达377亿美元左右,增长11.7%,投资结构继续改善。由于对外贸易的顺差,国际收支处于平衡有余的状态,到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736亿美元。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在小幅波动中保持平稳,目前大致维持在8.3∶1的价位上。
(六)财政和金融形势相对平稳,宏观调控余地增大。
1995年财政收支在紧运行中基本正常,国债发行较为顺利,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1500多亿元的任务。全年财政赤字将控制在预算目标以内。
金融形势稳定。各层次货币均呈现增幅回落的趋势,全年货币投放量明显低于1500亿元的控制目标。贷款结构得到一定调整,用于支援重点建设、骨干企业生产、农业生产的贷款增加。
(七)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比上年略有增加。由于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近半数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389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9%。农村居民在发展生产和农产品涨价等因素作用下,收入水平保持较快增长,全年人均纯收入达1578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3%,全年脱贫500万人以上。全年城乡居民新增储蓄存款8100多亿元,比上年多增近2000亿元。但居民各阶层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仍不平衡,一部分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下降,生活比较困难。
总起来看,1995年宏观调控成效显著,经济总量方面的矛盾得到明显缓解。初步测算,全年供需差率为-4.8%,处于警戒范围之内,生产、建设、消费三者之间,一二三次产业之间增长比例趋向协调,这为顺利实施第九个五年计划创造了好的宏观环境。但也要看到,由于传统经济体制中软约束弊端和新的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的一些不成熟性,经济总量平衡的体制基础尚不牢固,经济生活中结构性的矛盾更加突出,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
二、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
(一)经济增长与景气循环
根据我们对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监测和月度宏观监测,目前我国经济正趋向改革开放以来第四个循环末期的谷底阶段,1996年将可能是新旧经济循环周期的交替年份。经济增长的趋势可能保持平稳。需求约束有可能增强。投资需求的调控将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环节,须予以特别注意。
(二)农业生产与农民收入
在我国,农业问题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农副产品的供给问题,其二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就农业生产来讲,1995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喜获丰收,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不稳: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1995年农业丰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广大粮产区风调雨顺,老天帮忙;二是农业生产不利因素有增无减:耕地面积继续减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等。因此,切实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仍是今后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农业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农民的收入问题。1994年在政府做出了很大努力、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农民实际收入增长速度也才达到5%;1995年各地普遍重视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在农业大丰收,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实际增长速度仍只有5.3%,尚未达到实现小康目标所需要的速度。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将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三)物价改革与通货膨胀
在每年的物价上涨中有多少是由于物价改革带来的,属于合理的上涨,又有多少是不合理的乱涨价造成的?回答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正确判断当前的物价形势,较好地把握物价改革力度。
1995年15%的物价调控目标之所以能够实现,除了各方面压缩需求、增加供应、加强监管外,也与严格控制新涨价因素分不开。1995年我国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4.8%,其中上年翘尾因素影响物价上涨约10个百分点,当年新涨价因素影响物价上涨5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中政策性调价仅为0.2个百分点。在物价涨幅较高的形势下,减少调价对物价上涨的影响是必要的,对短期内抑制住物价大幅度上涨起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国要进行调价的项目还很多,历史上形成的不合理价格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基础性、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的状态仍较突出,加上近年来成本上升较快,如果不调价,势必影响生产。但调价又必然会对物价稳定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在改革的过程中各种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价格改革往往对通货膨胀起了推动作用。
因此,要使政策性调价不致于对物价上涨影响太大,一定要注意把握力度,同时要有相配套的措施出台,尤其是对流通环节、流通秩序要加强管理,防止乱涨价、搭车涨价。
(四)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
1995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趋向政府预期目标,整体形势相对平稳;但微观经济指标尤其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指标表现不尽如人意,生产经营比较困难。到11月末,国有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527亿元,增亏22.5%;实现利润588亿元,下降18.8%;企业应收帐款净额高达4403亿元,产成品资金占用2398亿元。
造成宏观、微观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宏观与微观之间追求目标的差异造成的。宏观部门主要着眼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是从总体的角度看问题。而微观部门则往往着眼于局部的利益,以生产经营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有些时候,许多宏观政策就长期而言有利于整体经济,进而也有利于微观经济,但是,就短期而言又会影响微观经济的利益。1995年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着眼点是通过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及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政策抑制通货膨胀,以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化和稳定性。这些政策对宏观经济而言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对微观经济而言,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部分企业市场需求的不足;加上目前正处于经济收缩阶段,企业在经济繁荣期的高投入演变成经济收缩期的高成本、高负担,更增加了企业的困难。
二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加剧了这种反差。1994年以来,宏观政策取得重要突破,对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稳定宏观经济起了积极作用。而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企业改革没有取得相应的进展,缺乏优胜劣汰的机制,紧缩期间生产经营不景气的企业不是裁员或关闭,而是停产半停产地等待观望,社会资源配置难以得到及时的调整,这势必影响企业整体活力的发挥,加上有些改革措施的出台,本身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也造成一定的负担,如社会保险和住房制度改革,需要企业承担一定义务,相应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三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地区之间、所有制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本身存在发展差距,从总体上看,困难的只是一部分地区和少数行业,微观经济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是发展较稳定的。另一方面,在经济收缩期,必然伴生出一些企业的困难,这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一种正常现象。
三、1996年经济趋势预测与宏观调控建议
1996年宏观调控既有许多有利的因素,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一是如何把通货膨胀率降到10%左右而又使经济保持8—9%的增长速度,并使经济增长方式有所改变;二是如何使国有企业的问题得到一定解决,从而增强微观的活力;三是如何在此轮经济循环(1990—1996)的后期谷底阶段,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为新的一轮经济周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1996年经济工作仍将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强调要紧紧抓住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这一关键环节,这个大政方针的贯彻实施是1996年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各方面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在具体操作上,建议把握好以下三方面:
(一)把握好调控力度,稳定经济增长
宏观调控力度不宜放松,仍要坚持适度从紧的政策。因为无论是投资还是物价增幅回落的基础都不稳固,现有的投资体制无法抑制投资的扩张冲力,造成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依然存在,一旦稍有放松,投资需求和通货膨胀就可能出现大的反弹。从发展趋势看,如前所述,1996年将进入这一轮经济景气循环的转折期,既存在经济建设增长速度持续回落的惯性,也存在反弹的可能,把握好调控力度至关重要。在把物价涨幅控制在10%左右的前提下,建议下阶段按以下界限掌握:一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要略快于经济增长;二是消费的实际增长要略慢于经济增长;三是贷款增幅均衡地保持在20%左右;四是进出口增幅不低于13%。这样可以确保经济基本稳定在8—9%的适度增长区间,又不至于引发新的供求失衡和加剧通货膨胀。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实现结构优化
结构不合理是当前经济生活的最突出矛盾。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应作为1996年经济工作的调控重点。要实现结构优化,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并辅以一定倾斜的投入政策,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增量调整看,在保持适度的总投资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能源、交通、邮电等基础产业;从存量调整看,要加快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那些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996年结构调整的重点首先应放在农业方面。目前我国结构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农业问题,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农产品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协调发展、物价水平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尽管1995年农业取得较好收成,但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因素也还不少。1996年应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支持,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其次,应放在加快国有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上。要通过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及其相应配套的改革,特别是金融、社会保障、政府职能的改革,为这种调整创造体制性条件。从实际操作上看,应在抓住大企业的同时,加快中小企业的改造、改革步伐,切实使存量资产能够流动起来。改革中要注意做好对离岗人员的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工作。
(三)继续控制通货膨胀,力争把市场物价涨幅控制在10%左右
控制通货膨胀是一项长期的工作。1995年物价涨幅虽然明显回落,但物价水平依然在高位上,特别是与群众关系密切的基本必需品的涨幅还很高。新的一年我们既要看到控制物价方面存在的许多有利因素,如政府适度从紧的宏观政策不变,经济增长已进入了适度区间,拥有较充裕的外汇储备,农业丰收,涨价的滞后影响减弱,调控的余地增大(根据测算,1995年物价上涨对下年的滞后影响力不到3个百分点),等等。但也要充分看到影响物价稳定的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生产经营困难较多,财政承受着较大的补贴压力;二是1996年新涨价冲动仍较大,靠涨价减轻负担、提高效益,在人们的指导思想上仍占有一定市场,稍不注意,涨价风就可能刮起;三是经济回落过程中伴生的一些矛盾增多,如企业开工不足等,各方面期盼宏观松动调控力度、扩大投资的呼声较高,扩张需求的压力较大;四是市场秩序方面的问题仍不少,管理薄弱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竞争不充分可能给市场物价带来的冲击力不容忽视;五是眼下市场物价上涨中成本推动作用较大,其治理难度比需求拉动型要大,物价涨幅的回落相对也较缓慢。同时必须注意到,1996年物价上涨率中新涨价比重增大,人们对物价上涨的感受将较1995年强烈。
因此,在新的一年里,应充分发挥有利的因素,积极地抑制和消除不利的因素,继续降低物价涨幅,着重从控制需求(主要是投资需求)、增加供应(主要是农产品供应)和降低成本三方面入手,同时科学地把握调价力度,综合治理,对各种违法乱纪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保障正常的经济秩序特别是流通秩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