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满川风雨看潮生——第九届首都图书交易会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07
第10版(文化)
专栏:

  满川风雨看潮生
——第九届首都图书交易会观后
本报记者祝华新新华社记者曲志红
前几天,京城出租车司机像约好了似的,从城里的各个角落赶往西郊的中共中央党校,这里正在举办每年一次的首都图书交易会。全国各大出版社和书店的代表除了部分借住在党校内,更多的人每天乘车往返,也不愿错过这一出版界的“广交会”。首都图书交易会从1986年首创,最初只限社科图书,后来扩大到自然科学等各类图书,京外出版社和书店也加盟进来。去年有299家出版社参加,成交额4.6亿元码洋;今年发展到356家,成交额猛增到11.2亿元码洋,即使扣除约30%的书价上涨因素,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比图书促销更重要的是,出版界各路精英都要在这里触摸市场脉搏,借以确定营销方向,乃至出版选题。有人风趣地说:“交易会上打个喷嚏,全国的书市都要感冒!”
没有明显热点,图书全面动销
从80年代初以来,书商和书迷都亲历了形形色色的图书热——从文学名著热到武侠小说热、言情小说热、明清小说热,从生活图书热到传记热、商业图书热,从丛书热到卡通热、礼品套书热。“这次交易会上没有明显的热点,各类图书全面动销”,参加过历届交易会组织工作的王磊说,“这是中国图书市场趋于成熟的表现。图书种类多了,读者的选择余地就大,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都能各得其所。”
记者目力所及,印证了王磊的判断。文学类图书依然是成交大户。华夏出版社气魄恢宏的“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去年销售额达1亿元码洋,此次交易会又特地备货7000万元码洋。学术书籍继续复苏,种类增加、印数上升,一些非专业出版社也纷纷染指学术出版。八九十年代之交升温的“国学热”似有从古代向近现代“漂移”的迹象,京沪好几家出版社都在重版一些本世纪中国学术名著。社科出版社薄薄的《石语》记述了钱钟书先生早年的一次谈话,论及梁启超、严复、章太炎、林纾等学界先贤的道德文章,还影印有经杨绛先生粘补的钱先生手迹,读来赏心悦目。据悉,该社还将与三联书店合作,首次推出《钱钟书集》,这是“钱学”迷多年来翘首以待的。记者也注意到,1989年版的《厚黑学》至今已是第8次印刷,联想到近年来几近“蛇鼠之智”的黑社会谋略图书出现在书摊,迎合了某种病态的社会心理,令人扼腕浩叹。
广大家长和教师千呼万唤的“中国卡通”在交易会美术专馆中有不俗的亮相。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中华少年奇才》第一批2.5万套早已卖完,这次又征订了3000套。加上广西接力出版社的《神脑聪仔》,也许预兆着“中国动画图书出版工程”将有一个好“收成”。不过,“中国卡通”的路数还有待拓展。新华出版社翻译出版的《趣味科学卡通系列》是美国哈佛大学数学专业毕业的拉里·戈尼克的作品,令孩子们头疼的逻辑学、物理学、信息学都以明快的线条一一画出。我们能否多一些像这样打通科学和艺术的作家呢?
新华书店反客为主,社会书店品位不低
过去是出版社有求于新华书店,某些新华书店的“官商作风”一直为人诟病。本届交易会开幕前几天,一些大城市的新华书店代表就来了,请京内出版社给他们推荐重点书目,“开点小灶”。有的甚至为此还摆了宴席。过去出版社讲书店是“上帝”,现在书店也讲出版社是“衣食父母”了。
交易会期间,各出版社更是“倾巢出动”,不仅发行人员忙个不停,编辑们也没有闲着,被一车一车拉到会场观摩。有的社领导给所有编辑交待了任务,每人收集一套其他出版社的完整书目,然后写一份图书行情分析报告。目的就是促使编辑从“来料加工”型转变为“全方位策划”型,从选题到包装、宣传都要增强市场观念。
市场取向的改革给出版社和新华书店都带来了无穷的活力,双方的关系更加融洽和活跃了。辽宁省更有独创性的举措,由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带队,各出版社和新华书店200多人联合组团到会。为了防止某些黄书和非法出版物的流布,本届交易会作出严格规定,各社摊位只允许征订本版图书,不得代为其他出版单位征订。交易会期间他们查处了两起违禁图书。
作为发行第二渠道的社会书店也有了可喜的变化。参加交易会的一些社会书店对雅文化图书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上海联合学术图书公司以“营造读书人的家园”为己任,征订《中国历代书院志》、《楚学文库》、《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等学术书籍4436种,成了交易会上的订货大户。社会书店的资信度也在提高。如设在黑龙江大学门口的学府书店订多少货,出版社就肯付多少,而没有呆帐的顾虑。北京万盛书苑还邀请同类社会书店座谈,共商如何运作学术类图书市场。当某些历史悠久的新华书店被日益扩张的商场挤到都市一隅的时候,这些新兴的社会书店却在不声不响地提升文化品位,令人感慨系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