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培养“好心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2-03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经济茶座

  培养“好心情”
大野
我家附近一家商场有两个售货员:一个是二十岁左右的姑娘,整天拉长着脸,仿佛顾客欠了她的钱没还;另一个是三十多岁的大姐,对每一个走过柜台的顾客都报以真切的微笑,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两人在同一柜台,姑娘一般是上午当班,大姐一般是下午当班,尽管很少同时“亮相”,但她们的对比鲜明的服务态度还是给顾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天下午,我买完茶叶后,忍不住问大姐:“您对人真是太好了,上午当班的小姐为啥态度那么差?”大姐笑着说:“她上班还不到一年,可能不太适应吧。其实干我们这行的,服务态度好点对自己也有好处——让顾客满意,让顾客心情好,自己的心情不也就好起来了吗?”
大姐的这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服务行业中的某些工作人员心情总是不好,对顾客不是冷若冰霜,就是声色俱厉,仿佛顾客不是去照顾他(她)的生意,而是去求他(她)施舍点什么似的?现在这位大姐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我们,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恶性循环:首先是服务人员自己心情不好,使得服务态度不好,让顾客反感、生厌,而顾客的不满意反过来又“刺激”着他们的心情朝更坏的方向发展,服务态度更加恶劣……
由此我联想到模范售票员李素丽同志。15年来,她立足于平凡的岗位,用日复一日的劳动给人们带来真诚的笑脸、热情的话语、周到的服务和细致的关怀。是什么因素使得李素丽的心情如此舒畅,并把这种好心情转化成精湛绝伦的服务艺术,用它来感染、温暖千千万万乘客?她自己是这样说的:我为我的职业、我的岗位感到自豪,是它给了我每天都能向他人奉献真情的机会,让我每一天都感到充实。
前些时候,南方某地一家储蓄所曾首倡实施了一种新鲜的制度:员工心情不好可以请“情绪假”。因为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受人体生物节律的周期性张弛规律制约,在“弛”的时候无论如何心情也高兴不起来,于是服务态度生硬,造成不良影响,还不如给他(她)放几天“情绪假”,等到心情好了之后再来上班,以便满面春风地接待顾客。然而这种对服务人员“周期性心情不好”的解释即便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也不能说明为什么有的服务人员每天心情都不好,而李素丽、徐虎们却能每天都满面春风地真情待人。
最根本的解释只能是:只有以李素丽、徐虎为榜样,尽力做到像他们那样以自己的职业和岗位而自豪,把它视为向他人奉献真情的机会,才能每天都感到充实,感到心情愉快;才能带着这种“好心情”,主动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也才能像他们、像前面提到的那位大姐那样,感受到服务对象的“好心情”的回报,从而使自己倍受鼓舞,倍感愉悦,每天都能有个“好心情”,保持一个“让别人心情好,同时自己也有好心情”的良性循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