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白园怀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08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白园怀古
程树榛
阳春三月,应友人之约,前往古都洛阳参观游览,这座历史名城的旖旎风光,一下子便把我倾倒了。牡丹园内的国色天香,令人流连忘返;龙门石窟的奇绝壮美,让人惊叹不已;古墓博物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似把我们带进几千年悠久的历史画廊。但是,最使我铭记难忘的,还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眠的“白园”。
白园位于洛阳龙门东北端的山峰上。此峰形若琵琶,故又名琵琶峰。苍松翠柏、碧柳修竹簇拥的白冢,就眠卧在“琵琶”的端首,刚好暗合了诗人名作《琵琶行》的意蕴。
走进园门,便见丛竹夹道,悬瀑飞洒,怪石嶙峋,曲径通幽,别有一番天地;拾级而上,又见古木参天,虬枝伟干,浓荫蔽日,流泉泻于山涧,叮叮咚咚,嘈嘈切切,俨如琵琶奏出的优美乐曲,令人陡生怀古之想,似置身于当年浔阳江头。
由山峰拾级而行,穿羊肠小道,过曲径弯泉;几番山穷水尽,又几番柳暗花明,我们来到了白园的墓体区,诗人的遗体就安葬于此。只见一座半圆形墓冢周围,苍松环立、翠柏成行;在天鹅绒似的草坪上,奇花异草,竞相开放,娇艳夺目;蜂蝶翻飞其上,游人流连其中,俨然花圃也!
紧靠墓冢的为诗廊区,是一座随地势出进、高下的长廊建筑。这里集中陈列了当代书法家、画家书写的诗词碑刻、描绘的诗意瓷砖壁画。其中除了赞颂白居易文功政绩的诗词外,皆为诗人的传世名篇,如《琵琶行》、《古原草送别》、《宫词》等。读着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我更加感佩这位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的不朽艺术魅力。联想到充斥当今诗坛的那些晦涩难解、诘屈聱牙的诗作,真觉得是愧对古人!丢掉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拾西方人早已扔弃的牙慧,还有比这更没出息的吗?
尽情地观赏了诗廊之后,我们几个文坛后辈在廊前的石桌旁围桌而坐,一边儿休息,一边儿恭听洛阳文友介绍诗人生平中那些不寻常的经历和他在洛阳居住数十年的感人事迹。
原来白居易在他27岁的时候,便从襄州(今襄阳)迁居洛阳。此后,他除了在苏、杭等地任职、贬谪九江期间暂离一段时日外,其余时间都在这座古城居住,前后凡30余年。诗人特别喜欢洛阳,不仅写了很多歌颂洛阳的诗文,而且更关心洛阳人民的疾苦,千方百计为洛阳人谋福利。其中有一件事当时几乎家喻户晓,千古传颂,至今还令洛阳人感念不忘。
白居易在洛阳香山居住时,亲眼看到龙门潭的南面,有一天然险滩,名曰“八节滩”和“九峭石”,此处水激坡陡、险象环生,常常阻碍着船只上下行驶;触石遇险者,也时有发生。因此,为安全计行,船放筏的舟民,每当从此经过,都要脱掉衣服,赤裸着身子,在水中推船拉筏;即使是寒冬腊月,也莫不如此,其悲苦之状,目不忍睹。诗人每见及此,总是寝食不安,心潮难平。他曾有诗记述此情状:“大寒之夜,裸洗水中,饥冻有声,闻于终夜……”因此,他决心治理这条水路,为百姓排愁解忧。但是,兴办此工程,需要数万银两,从哪凑取呢?这却令诗人发愁了。他虽然为官数十年,却一向清廉自守,不贪分文,即使在杭州刺史这样“肥缺”的任上,他也从不中饱私囊;而在离任时,却将剩余的俸银,全部留在官库里,使其继任者用以补缺达50年之久,一时传为美谈。而后,改任中书舍人,也相当于今天的省部级干部了,虽“财源茂盛”,他仍洁身自好,不改初衷。时唐肃宗曾命他代表朝廷宣喻大将田布拜魏博节度史,田布为酬谢他,以500匹缣帛为赠,他却拒受。
为治理八节滩,他不惜把自己的家产全部卖掉,其中包括他的好友、同代诗人元稹赠给他的银马鞍和玉带;甚至连新制的绫袍也搭进去了。杯水车薪,当然无济于事。于是,他只好抛却一贯的清高,以自己的声望和资历,动员、号召当地士绅解囊相助。一些士绅和官吏为结交他这个名士,往自己脸上贴金,多少也拿出些银两;加上舟民和百姓的自愿捐助,七拼八凑,终于办成了这件造福子孙万代的大好事。当工程完工,舟船顺利通过险滩的当天,诗人忍不住击节歌赞:“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听罢这一感人肺腑的故事,回头再仰望巍立在墓前的丰碑和那长长的诗廊,我不禁想到:长眠在白园的这位文化巨人,死去的只是他的躯体,而他那崇高的人品和文品,却是永垂不朽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