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圣水”泽大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08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圣水”泽大地
柏原
忽聚田不是诗人,当他回首往事时,胸中却总是荡漾着绵绵诗情。
忽聚田是水利专家,今年七十四岁啦!他五十年代初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报名由省城西安来到陕北,建设革命圣地,一干就是整整四十年。当时同他一批来的三十位同事,有的已经辞世,有的离开了这里,只有他一人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五十年代,他年当而立,精力充沛、热情似火。到陕北第二天,就把新婚的妻子丢在一家大车店里,带领勘测组朝干旱最严重的志丹、吴旗、安塞进发了。他们背着仪器,赶着牲口,翻山越岭一路跑下去,白天勘测,晚上设计,一口气不歇地苦干半年,勘测设计出大小工程一百三十二处。接着扭回头,亲自组织施工,完成了十余座引水渠工程。当一道道清清的山泉水引入那从未浇过水的干渴的土地,他的名字就在灌区群众中传颂开来。六十年代初,他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指挥万名民工苦战两年,完成了蜿蜒五十多公里的延惠渠工程,当延河水引入东川数百万亩良田时,山川里回荡着人民的颂扬声。忽聚田和宏伟的延惠渠工程,成了延安人民的自豪和骄傲。在成绩面前他没有止步,而是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接着又不声不响地埋头工作。为了解决山区灌溉水源问题,他又边测绘,边施工,一口气完成了延安县“八一”水库、丁庄水库、安塞平桥水库和蟠龙孙台水库几项大工程。
延安人民牢记着他和他的同事们的功绩。今天,当你走到延安随便哪一个村庄,向那些上了岁数的人们打问起修水利的忽工,人们会告诉你许多关于他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没见过把公家事那么当事的人。打坝时,他没明没黑在坝梁上巡回检查,生怕有一个烟头、一根柴棍儿漏进坝里影响质量。”“没见过生活那么清苦的人,饭量大,忙起工作来一天只吃一顿饭;长年累月总见他抽‘羊群’烟,可民工病了,他却用自己的钱买东西赶到床头探望。”“忽工一辈子经手那么多工程,没见人家沾公家一分钱的便宜,至今家里仍是一无所有。”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漫漫长途。当忽聚田不知疲倦地迈开双腿奔波在水利建设工地,无情的岁月和他所忠诚的事业,却不知不觉地耗尽了他的精力,也损害了他的健康。大约从六十五岁开始,他那真正称得上“踏遍青山”的腿,弯曲若两张“弓”;膝关节僵硬得仿佛锈死了一般,生活勉强能自理。但他毕竟是翻越过圣地千山万水的汉子,病魔未能使他屈服,他已经为自己找到了新的目标,开始了更加艰辛的跋涉——整天整夜地伏在炕桌上写呀写呀
腿不能动了,他要把四十年从事山区水利建设的经验从理论上总结出来,留给后辈的同行。他深知,陕北山区水利事业,需要几代人,几十代人的努力!遗憾的是这事业刚刚开始,一代人就老了!于是,他夜以继日地咬紧牙关不停地写呀,写呀!作为陕北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四十年的实践,他觉得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实在太多,但搞了几十年实际工作,突然要坐下来撰写论文,手中的笔又显得实在太沉重,加之腿疾的折磨,他是用生命的全部热情,全部爱来写《论陕北山区水利建设》这部著作的。为了对党和人民做出新的贡献,他那衰老的生命,又开始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他仿佛又变得像五十年代一样年轻,一样精力充沛、激情似火。
是的,忽聚田不是诗人,可他修成的水渠、水坝,他牵来的“圣水”正在滋润着陕北大地。那是他写出的人生最好的最动人的诗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