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国际资金流向何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09
第7版(国际)
专栏:经济札记

  国际资金流向何处?
许世铨
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者来说,1995年是喜忧参半的一年。1994年底爆发的墨西哥比索危机,使大批外资特别是短期有价证券投资逃离了这个国家,并殃及到阿根廷、匈牙利等不少国家。炙手可热的新兴市场骤然降温。然而,处此逆境中的大部分亚洲发展中国家仍然保持了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例如,1995年外国在中国的投资达到300多亿美元,名列世界前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最近,世界银行的两位经济学家在《金融与发展》杂志上著文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对10多个新兴市场国家自90年代以来吸收外资情况和执行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外资流入较多的国家大多执行了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了较高的国内储蓄率;抑制了货币不适当的长期升值;大量投资于外向出口型企业,外贸出口增长迅速;不依赖流入的短期资本(有价证券投资),从而避免了突发性的经济逆转。
这两位经济学家发现,像墨西哥、阿根廷、匈牙利等去年发生了外资倒流的国家,自90年代初以来即因为外资涌入和抑制通胀等原因而出现了较长时间的货币升值。这种非正常的升值带来了诸多消极的后果,包括削弱了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刺激了消费需求,从而降低了国内储蓄率,最终酿成不同程度的危机,破坏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与此相反,大多数亚洲国家的货币在同一时期不同程度地贬了值,结果出口增长迅速,国内储蓄增加,从而有效地抵消了过分需求和通胀的压力。这一期间,中国的年出口平均增长率为18.5%,马来西亚为18.7%,印尼为12.1%。亚洲国家外贸出口增长迅速的更主要原因是它们把大量引进的外资投入到外向型出口企业。而墨西哥等国的不少外资却流向非外贸性的消费产品部门,包括消费性的服务产业。从1990年至1993年,墨西哥等国服务产业的增长比国民总产值增长高出1.4%,而亚洲一些国家仅高出0.3%。如何对待短期外来投资是另一个重要问题。短期资金只能用于短期融资,绝不能用于长期项目,特别是不能用来支付经常项目开支的逆差,后者正是墨西哥爆发比索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两位经济学家还指出,是否执行正确的财政政策,控制财政赤字,并保持政治稳定,对吸引外资也十分重要。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墨西哥危机的阴云已逐渐消散,国际投资者对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热情正日渐升温。人们预测,亚洲发展中国家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是其它地区国家的两倍。但是国际资金到底流向何处,毕竟还取决于一个国家执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提供了什么样的投资环境。世界银行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结果值得思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