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兴猪工程”富梨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09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兴猪工程”富梨树
本报记者吴坤胜汪波
岁末年初,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吉林省梨树县传出喜讯:199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突破150万头,继续雄踞东北地区最大的生猪生产县榜首,在全国也名列前茅。这归功于“兴猪工程”的实施。
梨树是全国有名的产粮大县,年生产粮食15亿公斤。除去交定购任务和口粮外,有7.5亿公斤粮食可用转化,此外还有20亿公斤秸秆。梨树县有养猪的传统,1986年曾被国家列为全国瘦肉型猪养殖基地,1989年获国家畜牧业生产先进县称号。
天时、地利,使全县人民看到了一条致富之路。“粮食是我们的优势。应该变粮食优势为经济优势,变单一收入为多元收入。我们县委、县政府产生共识:发展养猪业,变粮为猪,变猪为钱。1993年,县里正式提出‘兴猪工程’,即在5年内全县养猪达到100万头。”县委书记刘崇东向记者介绍实施“兴猪工程”的原由。
“兴猪工程”实施起来并不那么顺利。这里的农民虽有养猪的传统,但以往都是每家每户养一两头,形不成商品化规模;由于气候低的原因,这里一年只能出栏一茬猪,农民养猪受益并不大,影响养猪业的发展。
“关键是提倡科学养猪,提高生猪的出栏率。”县委县政府找准问题的结症后,通过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帮助猪农解决落后的养猪方式。县畜牧研究所通过筛选、接种、推广,在全县普及肉质好、瘦肉多的长白良种猪仔;县畜牧局等部门经过试验,设计出采光好、保温性能好的猪棚,供猪农借鉴,并开发出优良综合饲料。县、乡畜牧部门开展的“四个一”活动,更是使猪农喜上眉梢,即为每个养猪农户提供一本养猪的书、一盘养猪录像带、一张养猪“四良”模式表和一张从猪仔到出栏的程序图。科学养猪技术的推广,全县上下的努力,梨树已变一年养一茬猪为养三茬猪。为我国北方地区生猪快速出栏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发展规模养猪,是梨树“兴猪工程”的又一高招。在梨树农村,养猪有一定的基础,不少村镇养猪也有一定规模,会养猪、多养猪、快养猪的能手也很多。为此,梨树县积极扶持条件好的乡镇发展规模养猪,鼓励农民办家庭养猪场,并在猪舍建设上给予资金和材料支持。去年,为扩大万头村规模,全县投放养猪专项贷款1200万元,使60个村所需资金一步到位。县里购置了20辆解放牌大货车,为猪农运送饲料、外销生猪,并积极培育生猪销售市场的经理人队伍。在县里的扶持下,全县已形成养猪10万头的乡镇6个,养猪万头村116个,养猪专业户1.7万个,规模饲养量占全县饲养总量的70%以上。
梨树县“兴猪工程”的实施,很快收到成效。1993年达到67万头,实现一人一头猪;1994年就突破100万。用不到两年时间就实现5年规划。眼下,梨树县每天有2000多头商品猪源源不断调往关内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