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唯有崇高更感人——谈九四“五个一工程”获奖影视剧的美学追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09
第12版(副刊)
专栏:“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选评

  唯有崇高更感人
——谈九四“五个一工程”获奖影视剧的美学追求
吴文科
检视1994年度“五个一工程”获奖的影视剧作品,我们发现,无论是现实题材或是历史题材,也无论是电影、电视剧或者戏剧,尽管题材与体裁各异,但作品的主题,几乎无一不充盈着昂扬的正气,焕发出崇高的精神力量;并从不同侧面激荡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怀。从而在该年度的文艺舞台上格外引人注目,汇成了雄浑威武、催人奋进的审美风景。
贴近现实,再现并塑造我们时代的英雄人物,是这些作品的一大特征,也是其借以获得崇高的美学风范的前提与基础。题材不是一部优秀作品的美学品格所以生成的决定因素,但却是一部成功作品首先是否吸引人的关键所在。爱国爱民、大公无私、乃至奉献牺牲的崇高品质与精神,不仅是广大观众亦即人民群众所呼唤的精神品格,而且是我们党和政府所大力倡导的社会正气。理所当然地也应成为我们的荧屏与舞台积极弘扬的思想主题。以此衡量,则无论是话剧《鸣岐书记》塑造的张鸣岐形象、电视剧《农民的儿子》塑造的史来贺形象、话剧《徐洪刚》塑造的徐洪刚形象,还是影片《弹道无痕》所塑造的普通士兵石平阳、影片《天网》所塑造的县委书记秦裕民等等艺术形象,以及话剧《甘巴拉》和电视剧《京九情》等所塑造的英雄群像,无不是对我们的时代所需要、人民群众所呼唤、党和政府所倡导的英雄人物及其崇高业绩的大礼赞与大张扬。从而应了观众的要求,合乎时代的呼唤,让崇高成为艺术创作的审美追求,以此来与时代的脉搏交响,与人民的心声共鸣。艺通观众多知音,唯有崇高最感人,这应当成为时代的审美需求提供给文艺工作者的不尽启示。
不唯如此,即使是对历史人物的再现与对老一辈革命家形象的塑造的作品,也同样是从忧国忧民、舍身卫国和建功立业的崇高角度去切入、去表现。比如话剧《周恩来在南开》及电视剧《上海大风暴》,就分别表现了周恩来学生时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崇高志向,与投身革命后发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以推翻旧社会的不懈努力;电影《步入辉煌》、电视剧《马本斋》及《乌兰夫》,分别再现了抗日英雄杨靖宇、马本斋及老一辈革命家乌兰夫为民族解放英勇献身或出生入死的大无畏气概;京剧《范仲淹》则通过这一历史人物宦海沉浮的坎坷人生,褒扬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人生境界;而戏曲龙江剧《木兰传奇》及据此移植改编的戏曲故事片《花木兰传奇》,更是使历史上花木兰以女身代父从军、建立奇功的巾帼英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其它如电视剧《三国演义》所营造的磅礴气势与塑造的忠烈英雄群像,极富认识价值与教育意义;《潮起潮落》展示的人民海军军官九死不悔的崇高志向与不朽业绩,撼人心魄、引人向上。凡此都告诉我们,无论古今,只有那些具有崇高理想追求和崇高精神价值的人与事,也才会被艺术所垂青并最终成就艺术的魅力与品格。究其根源,即在于其所蕴含的巨大的精神财富,乃是武装人成熟、引导人前进、塑造人高尚、鼓舞人奋斗的力量源泉。(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