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但愿百姓俱饱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09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但愿百姓俱饱暖
金海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是明朝于谦咏“炭”诗中的一个名句。由此想到唐朝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封建社会,希望贫寒百姓“俱饱暖”、“俱欢颜”,虽然是仁人志士匡时济世、拯救百姓的美德,却只能是一种空想。只有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工人阶级政党执掌了政权,才有可能将其变成现实,把济困扶贫、嘘寒送暖变成一种自觉的、卓有成效的政府行为,一种巨大的改变贫穷落后的物质力量。
我们国家还有七千多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解决了的,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包括城市和发达地区,都还有一个送温暖的问题。这样,送温暖,就成为我们党密切群众关系,实践为人民服务宗旨,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和长期任务。
我们党一直珍视送温暖的优良传统,并将送温暖与革命和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是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恰恰是通过送温暖,通过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拥护支持,才形成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鱼水关系,取得革命的胜利和事业的发展。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和优秀党员干部,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关心人民疾苦,在关心人民疾苦上闪光,在关心人民疾苦上生根,因为关心人民疾苦,关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生长出冲锋陷阵,开拓进取的勇气,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请看焦裕禄、孔繁森、李润五、李国安哪一个不是这样呢?
送温暖,在今天具有特殊意义。在一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发展先富裕起来之后,对后进地区、后进单位和低收入家庭给以关心、送上温暖,解决那里的贫困问题,不只关系贫困人家的具体利益,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祥和。全国各地在春节来临之际,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呈现出“民不饥寒为上瑞”的暖融融气氛。有些地方送钱送物送技术;有些地方“官民结亲”、“穷富结亲”;有些地方建立了扶贫基金、扶贫档案和扶贫机制所有这些,都让人切实感受到送温暖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感受到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感受到我们跨世纪事业的蓬勃生机。同时,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通过送温暖活动,更真切地体会到人民群众的疾苦、贫寒和困难,更加完整地理解了国情的含义,对增进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样,在工作中就容易找到基点、起点、参照点,就不至于脱离群众,忘乎所以。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为了自己的“政绩”,不惜劳民伤财;为了追求享乐而沉湎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之中。他们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不关心群众的疾苦冷暖,人民群众在自己心中的位置被个人的名利和享乐蚕食了。
温暖,可以催发生机,温暖是生命之源,能够生出万般气象。“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新春伊始,万物复苏,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向千家万户送去党的方针政策的温暖,岂不像春风化雨,滋润着人民的心田?岂不像春光和煦,催发亿万生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