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杏花村一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14
第12版(副刊)
专栏:

  杏花村一日
刘文凤
山里的朋友打电话来,邀我去参加他们的“杏花节”。
一下车,山里人便热诚地迎接了我。原本一年一度的“杏花节”,因了上级的重视,变成了林州市的林业现场会。小小的山村以它热烈的胸怀拥抱了来自省市、乡镇的领导以及所有来观赏杏花的客人。
置身在灿烂的杏花丛中,光听那个关于杏树的传说,就让人生出多少奇思妙想。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二妹杏花与其姐妹为助兄长统一大业,终身未嫁,修炼于王家庄一带的乌云山,其精神感动了上苍,上苍便度她脱凡成仙。杏花小姐成仙后,乌云山一夜间杏树满山,人们传说那是杏花小姐的化身。
从此,王家庄一带的杏树比别的地方长得旺,杏花比别的地方开得盛,杏子也比别的地方结得多,尤其是麦黄杏、白河杏、串枝红杏以质优、个大、味美声名远扬。
然而,王家庄依旧贫穷,土里刨不出金子,地下没有矿藏,不甘受穷的王家庄人也走上出外打工之路,留下来的人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挣钱。1993年一个杏花盛开的日子,采桑乡党委书记唐兴顺带领乡里一班人来到王家庄,这位出过散文专集的青年人眼前一亮,便以他基层领导干部的务实精神和青年作家的浪漫情怀,为王家庄描绘出一幅以花为媒,以杏取财,以林致富的美好蓝图:王家庄有历史悠久的栽种果树经验,又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王家庄地处山坳,白天光照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尤其适宜发展杏树。这之后,他们又经过一次次考察,越发觉得这是他们村致富的好门路。
王家庄人怀着美好的憧憬,开始在山野里描画胸中的蓝图:除保护原有的18700棵老杏果树外,仅1993、1994年两个冬天,他们就在山上挖了21万个育林坑,栽种了14万棵杏树,还栽种了花椒树和梨树。他们又从美国引进了一种名叫“大扁”杏的新品种,这是一种既可食用又可药用的“仁用杏”,杏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7,是很好的抗癌果类药,搞好了就可填补我国一项空白。去冬他们已经搞了20亩大扁杏苗圃,准备到2000年以前搞成2000亩大扁杏基地。以后杏多了,他们也要搞杏系列加工,做杏脯、杏罐头、杏原汁……让王家庄的大杏走出太行山,走向全国。他们也在发展养殖业,王家庄人也想牵着黄牛奔小康呢!他们还想以杏花为媒发展旅游业,这里的乌云山、狮泉山、凤凰岭等许多山水名胜都令人神往,倘若你有机会来旅游,肯定会体味到“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美好意境。
林业现场会结束时,天色也晴朗起来。我和客人们一道,踏着片片春泥,走上了开满杏花的山坡。粉红的、洁白的杏花像山里小姑娘美丽的笑脸。我一时恍惚,这是太行深处的王家庄吗?怎么觉得像《西游记》中的花果山呢?我们就站在这花果山上的杏花丛中,让摄像机将我们定格成太行的风景。
午饭是在王家庄吃的,山里人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招待了我们。虽然是大米饭、大锅菜,但我觉得这比那丰盛的酒宴要美得多。太阳偏西时,我与王家庄人依依话别。他们紧紧抓住我的手不放,一遍又一遍地叮嘱我:“有空了可一定来呀,杏子熟了的时候,杏花再开的时候,三五年后我们实现松柏盖顶、杏树缠腰、苹果坐底的时候……你可记得来呀。”
忘不了,又怎能忘记这山里人的情,山里人的意。我想我会来的,到杏子熟了的时候,到杏花再开的时候,到三五年后林果满山的时候……我相信,王家庄肯定又是一番新天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