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富于表现力的音乐创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15
第12版(副刊)
专栏:

  富于表现力的音乐创作
王西麟(作曲家)
为本片作曲的作曲家程大兆,有过影片《周恩来》、《女人花》及电视剧《神禾塬》、《情满珠江》、《遭遇昨天》等一系列影视音乐作品,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奖。在影片《冼星海》中,他经过艰苦的努力又取得了新的创作成就。
影片《冼星海》的音乐创作,主要是用音乐去强调星海民族责任感和思想发展的过程。同时,还用音乐去展现星海孕育他的主要作品《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积累过程。为了完成这样的艺术任务,作者首先选取了“黄河颂”的主题作为影片的贯穿主导主题,这是很妥当的。“黄河颂”的主导主题在全片中或者具有史诗性的浑厚(在序曲、尾声中);或者又变形成为激昂的战斗的呼号(在影片后部的战斗音乐中);或者发展为男声混声合唱而具有历史感(“黄河颂”中);或者以小提琴独奏的内心独白式的娓娓而言(在许多小提琴独奏中);或者成为表现星海对民族命运和自己责任的浮沉思考等等。这样,作者就建立起了与影片内涵相联系而富于艺术表现力的全片音乐基调。
之外,作者又使用了“黄水谣”的主题来表现另一领域的形象,并将其有机地贯穿,在发展中赋予不同的内涵意义。如黄河边民众苦难的情景中田妞吃树皮的场面,作者在这时首次插入了“黄水谣”的主题,用以表示在星海心目中对民众苦难的内心震荡。之后,在影片结尾处田妞之死时,“黄水谣”主题再次出现,强调了对《黄河大合唱》的孕育过程。这对揭示星海的创作道路都是合理的。
长呼吸的交响乐技巧,使影片音乐具有历史气息和凝重的艺术基调。在片头、片尾中的低持续音的使用;在“张曙纪念会”的竖琴单音演奏的持续音型,似如滴滴清流和着哀思萦绕;在“星海在行军队伍”中的一段持续节奏型的凝重的音乐,加以将“太行山上”的主题发展为冷峻的色调,都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力。
这部影片的音乐创作尚有一个问题可供商讨。影片没有用音乐片的艺术结构式样来结构,因而它还不是一部音乐片而是人物传记片,它不是用音乐来结构影片,使音乐和影片的结构天衣无缝统一和谐,如《音乐之声》、《心儿在歌唱》那样,而仍是按一般影片的一段又一段的配乐方式写作音乐的,因此,作者有不小的局限。如果能用音乐片而不是现在的人物传记片或一般故事片的艺术原则来结构本片,则可能为作曲家提供更有力的音乐创作领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