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道德与健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16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识见录

  道德与健康
何适文
提出这一命题,也许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规范,怎么会和人的健康有关系呢?要弄清这一问题,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健康观,审视道德在人心灵深处所起的作用,并依此分析它对心理和生理的影响。
 有相当多的人持片面的健康观。他们认为,身体不生疾病就是健康,忽略了人的心理状况,从而在尽力维护身体健康的同时,忘却了对心灵的必要照顾。事实上,只有心身两方面的平衡与和谐,才是真正的健康。
 道德的作用不仅仅是维护社会机体的健康,它在很大程度上首先关注着个体的心理或生理的健康。因为道德的根本范畴“善”所关照的首先是个人良心的安宁,只有良心的安宁,才可以有健康的心理。依据“善”的原则而产生的诸多规范,有相当一部分是养生之道,有另一部分是修性之道,都没有离开对个体健康的关注。
 中国传统道德观十分重视修身养性,以图达到自身的完美。《大学》开篇便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代新型道德中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等规范,也有直接关注个人身心健康的内容。这些恰好与中医养生法相一致。《黄帝内经》里的《上古天真论篇》、《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有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使人“形与神俱”以及合于四时变化而规范起居等论述,既是医术,又是道德观。依此而行,既有助于心身健康,又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儒家道德中的“仁”、“义”等规范,只不过加重了社会色彩,其养生价值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道德规范中还有一些是通过良心而起作用的,比如“善”和与之相对的“恶”。由于善恶观念在中国人的心理上有很深的烙印,所以它的良心的作用是深刻而持久的。一个人会因为作了恶事而感到良心不安,精神压抑,心理失衡,以至于身体失调、生病。有些所谓心理稳定的人做了坏事,虽然可以暂时把良心责备隐藏起来,但往往在夜深人静时扪心自问,会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与良心不安相伴的,还有恐惧心,因为人作恶之后总怕遭到报复。从这个角度看,良心的不安会逐渐影响人的健康,恐惧则更迅速地影响人的健康。
 相反,经常做好事的人,也是为“善”的人,“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而且良心安宁,泰然自若。我了解到一些经常做好事的人,他们或乐于助人,或倾心于公益事业,不仅受到人们的尊敬,而且自己心身俱安,精神愉快,连离世时也去得轻松。卡尔·马克思的逝世就很安详,那是因为他一生磊落无畏,内心坦荡,没有一丝懊悔和恐惧。文天祥被俘后,历经押解、牢狱之苦,其生活环境的恶劣可想而知,但他却没有染上疾病,健康地走完了最后的时光。这难道不是他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所发挥的作用吗?
 现代社会里,有些人之所以在优越的环境里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是因为没有认识到道德对人健康的重要作用。在追逐物质文明时,放弃了对道德的恪守,或沉溺酒色,或损人利己,或唯利是图,致使心理压力(明显的或潜在的)逐步加重,健康状况日趋不良,“半百而衰”,甚至染上怪病、绝症。可见,人们要提高健康水平,必须重视道德品行修养,保持和提高道德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