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满城月月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20
第2版(要闻)
专栏:

  满城月月秋
本报记者何伟李济国
杀猪、宰羊、办年货的节前,我们来到太行山下的河北满城县。倍感意外的是,北国苍凉,这儿的田野这么绿,草莓这么红;休闲时节,这儿的村子这么静,农家这么忙。
在韩佐村口,不见往日晒太阳唠嗑的人堆,推门进舍,不闻筹备过年的炊烟饭香。村长一旁解惑释疑:都在大棚里忙呐。
“一年四季,顶数冬季忙。”刚从地里回来的韩福坤老汉来不及擦拭一头的汗珠、满手的泥巴,就接过了我们的话茬。他种的半亩草莓牵扯不少的精力。早起掀帘通风,晌午修枝摘果,黑天盖棚,匆匆扒拉几口饭,还要赶到夜校听农大来的教授讲科技。
被誉为“白色革命”的温室大棚,对农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满城有着生动的体现,我们爬上山岗,只见田野上大棚如层层白浪,据称有5万亩。钻进大棚近瞧,烟霭升腾之中,嫩绿的秧苗缀着红红的草莓。正在施肥的女主人介绍,早晨刚刚摘走一茬,今年靠这个大棚可以赚上近万元。
小小草莓,竟能成为兴县的支柱产业、富民的“摇钱树”!说起这个话题,满城人一开口就刹不住闸,且不说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品种最优,是全国唯一的草莓基地县,单说围绕草莓形成的长链条、多枝杈的产业体系,就让人欣喜不已。种草莓的高兴,与草莓沾“亲”带“故”的行业也就“发”了。运输业、冷藏业、餐饮业、塑料制品业,以及上百家草莓深加工企业群的兴起,草莓酱、草莓汁、草莓露、草莓酒……挑起一个龙头,带活一片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满城曾是个“卖儿、鬻女、饿死人”的穷地方,并无发展草莓的悠久历史和独厚条件,为何却能独步天下、富裕一方?县委书记游江把数年的心血、全部的奥秘浓缩为科技和服务。
说起这,种果能手韩老汉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诠释。山里人,播种看黄历,秋收择吉日,科技,能吃能用么?这是他以前的信条。90年代初,河北农大的师生把草莓带到韩佐村,推广大棚种植,老汉在一旁连连摇头:这白布布不把绿苗苗捂死才怪哩。
当时造一个像样的大棚,至少需要6000元。为了打消农民“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心理,县里出台的政策很优惠:提供无息贷款,免费赠送1000棵秧苗,并宣布:赚了,算个人的;赔了,算政府的。8户农民半信半疑当上了“示范户”。
自然,绿苗苗没有被捂死。相反,把草莓的结果期从5月拉长到“四季有鲜果”。当老汉的草莓地进入冬眠时,“示范户”的草莓在价位最高的春节前后上市了。当年一次性收回成本,还赚了不少。决心一比高低的老汉呢?起早贪黑,粪大水足,却只有人家的一个零头。翌年,韩佐村呼啦啦建起了300多个大棚。那年,都说韩佐发了财,要不,平时冷清的储蓄所怎么门庭若市?
农大的老师从此被奉若“财神”,成为农家的座上宾,科技热也悄然升温。一听说科技人员下乡讲课,人们得早早抢座位。课堂挤不下,就站在门窗外,蹲在走廊里,吸取知识的养分。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早”,凭着科技之肥的浇灌,满城草莓红透了春夏秋冬,农民们喜不自禁:我们月月都有秋。
好酒还得勤吆喝。曾有过这样的教训:响应政府号召的莓农把积压在手的鲜果倒在政府的门口,以泄怒气。如何引导农民进入风云变幻的市场?满城县的领导四闯京城,在北太平庄和水碓两个农贸市场划出草莓销售保护区,开辟便捷的草莓专运线。同时,在十几个中心城市设立信息站。满城电视台每晚在黄金时间发布全国草莓市场的行情。通过这条“高速公路”,满城草莓占领了国内市场,并走向国际市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