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仰慕你,中关村北二条三号!——北京大学物理系光学应用技术研究室艰苦创业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22
第1版(要闻)
专栏:

  仰慕你,中关村北二条三号!
——北京大学物理系光学应用技术研究室艰苦创业记
本报记者贾西平
编者的话
人们很难想象,在中关村北二条三号那间简陋的房子里,能够创造出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印刷出版全自动化。而且是在缺少经费、缺少起码的科研条件下,创造条件,艰苦奋斗而取得的成果。
我们赞美科学家们的超人智慧,更要赞美他们顽强奉献的精神,这是我们通向科技强国的根本力量所在。同时,也希望有关方面和部门更加关心科研领域所存在的问题,给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条件。正如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所言,与科技活动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相比,科技领域的生产关系往往滞后。科技领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不适应,乃是当今中国科学界面临的重大挑战。只有当科学家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改善形成最大合力的时候,我们就会更有信心地说,中国通向科技强国的路已经不再遥远。
北京中关村北二条三号,有一幢破旧的房子,门上手掌大一块白纸上写着:“北京大学物理系光学应用技术研究室”——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之后的一个新的突破就产生在这里。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激光照排系统使印刷出版业告别了铅与火,但后道工序仍靠胶片加剪刀的手工操作,再经过晒版制版才能完成。在这个研究室诞生了我国首台实用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它把计算机编辑系统输出的信息直接制成印版,全面实现了印刷出版的自动化!
记者来这里采访,眼见这幢两层旧楼房,上层为木板地不能承重,仅设了几间休息室;下层有20多平方米,放着各种仪器设备。室内光线出乎意料的暗,借助几盏灯光,可以看清斑驳脱落的墙皮。一位年轻人说:“那是夏天漏雨冲的。”简朴的木制桌椅有的已无法使用。坐椅是地摊上卖的那种塑料小椅子。墙角、桌子下放着毒饵,可见这屋常有耗子出没。
看到这些,我简直无法把它与“高精尖”联系起来,然而事实却不容置疑。
一位头发稀疏的老教师正坐在设备旁,凭着一盏用铁网子罩起来的灯泡,用剪刀剪着比纸还薄的铜片,剪出一个小方片用手捏着伸进布满电路板和连线的设备内部一试,拿出来再剪去比头发丝儿还细的一点儿,又试。研究室主任李新章教授介绍说:“这是在进行设备调试。目前调试的除了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的第二台样机外,主要是新开发的半自动直接制版系统。”
令人惊奇的是,当中关村电子街上许多人都忙着进公司赚钱的时候,却有一批高层次的研究人员安心在这简陋的环境中工作。他们有教授、高工、副研究员,具有硕士、学士学位的年轻人,高级技工等近20人。
“你在这儿干不觉得亏吗?”我向一位叫钟灿涛的硕士提问。他从1988年起,一直在这儿工作。
“同学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跟着李老师,个人想赚钱没戏,想干事准成。我们现在做的事,也许一时见不到效益,但它是为民族产业奠基,我感到很充实。”他说。
小小的屋子,荟萃了这么一批对事业着迷的人。清贫而自信,不慕浮华又耐得住寂寞。站在这里,我忽然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这不仅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更有陋室容不下的志向。
“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十五年”
早在1983年,李新章教授在王选教授领导下参与完成我国第一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样机之后,就把计算机直接制版作为他的下一个目标。
计算机直接制版需要很均匀的扫描光源、精密的机械控制和感光速度很快的印版。当时发达国家也在摸索,不少公司对研制道路上的一个个拦路虎望而却步。我们经费短缺,技术储备少,工业基础弱,能搞这个高精尖的项目吗?
李新章想:“计算机直接制版是新技术发展的方向,我国肯定要搞。干下去,5年不行10年,10年不行15年,总会有成果的。”在他心目中,不在荣誉面前陶醉,不断地从已达到的高度上向顶峰攀登,才称得上一个有贡献的知识分子。
广泛调研,制成原理样机,赶在日本人之前制成高速印版,转眼到了1990年夏天。
因上吐下泻躺在床上的李新章,突然对他的老搭档谭国英教授喊道:“我不粘了!”谭国英睁大双眼望去,只见李新章消瘦的脸庞黑里透黄,倔强的嘴唇抿得紧紧的,忍不住心头一酸。要把计算机编辑系统输出的电子信息直接“写”在印版上,国际上都采用激光扫描。而激光光源不仅价格昂贵,且均匀性不好。要制造性能优良、可满足彩色印刷的系统,必须独辟蹊径。李新章大胆采用发光二极管作光源,为了扩大扫描幅面,他们曾试图把多个扫描头粘在一起,但这样带来的工艺困难无法克服,困扰了他们很长时间。此刻,李老师突然说不粘了,肯定有了使课题绝处逢生的想法。谭国英赶忙走过去。
“我们不粘了,我们采取多头分区扫描的办法。”李新章说,“就像打扫操场一样,操场大可以用一排人扫,也可以把人分散,分片包干。”
“太妙啦!”于是他俩跑去找负责结构设计的昆明机床厂总工周庠,三个人熬了大半夜,一项新颖的设计诞生了。以后又经大家不断改进,形成了我国独创的“发光二极管作光源多路光纤直接耦合同时扫描”的方案,闯过了制胜的一关。
“只差一步,只要我们咬牙再坚持一下!”
搞产品与搞研究不同,有了好的设计如果不能实际应用,结果等于零。1994年8月,他们长期孕育的产儿眼看就要降生了,但是,由于研究室条件简陋,经反复测试后拿到昆明开鉴定会的样机,却因精度误差使扫描出来的印版根本不能用。一时间,舆论哗然。李新章仔细分析后认为,是系统中一些关键部件不合格所致,解决的办法只能是该换的换。
但“买”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最沉重的字眼儿。搞课题12年来,国家投了180万元,自筹了200万元,能借的地方都借遍了,能省的地方都省了,谈买何易。
他们苦苦支撑到1995年暑假,李新章连自己家里那点存款也用光了。恰在此时,光学扫描头的制作又因环境、工艺条件不具备而屡屡受挫。
没有光学扫描头,如同写字没有笔。此时不断传来12年前与李新章几乎同时起步的外国公司制成同类系统的消息。这是一次高科技领域的竞争。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超级马拉松。拚争了12年的李新章眼看着快出生的“婴儿”要胎死腹中,伤心极了:“年底搞不成,我们都完蛋。我也该退休了。”正在和李新章一起做实验的高级工程师宋炳麟听后大吃一惊:“李老师,以往遇到困难都是您鼓励我们,今天让我鼓励鼓励您吧。我们一定会成功,现在只差一步,只要我们咬牙再坚持一下!”……
李新章和他的同事们终于坚持到了胜利。经过钟灿涛、黄杰峰等青年科技人员的艰苦调试,1995年9月,我国独立研制的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与国际市场同步投入使用,在石家庄日报社制版印刷人民日报第八至十二版。1995年12月30日,这套系统在北京通过了电子工业部产品定型鉴定。经过12年艰苦创业,他们终于走到了产业化的门口!让我们看一看鉴定会上专家们的评论吧:
中科院院士王选:20年前我就有这个梦想,现在实现了。李新章教授在任何情况下都硬着头皮干,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个成果如果在外国至少需要10倍以上的投资。
鉴定委员会主任郭平欣教授:这个成果的取得使我国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说明我们中国科学家是有才干的。
中国的《陋室铭》有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英国也有句谚语:“最出色的成绩往往出于最简陋的房子。”看来,古今中外,此理相通。中关村里这间破旧的小屋,因为有了李新章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有了他们创造的那些一流水准的成果,而变得四壁生辉,成为科技工作者为祖国强盛而拚搏的阵地。我仰慕你,中关村北二条3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