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安全的核能——大亚湾核电站透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24
第2版(要闻)
专栏:

  安全的核能
——大亚湾核电站透视
本报记者孔晓宁谢联辉
蓝天,与海水一色清亮;煦风,送来南国花卉的淡淡芬芳。隆冬时节,记者随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一行,来到温暖如春的广东大鹏湾,置身于大亚湾核电站厂区,眼前是一派宜人的风光。
这座1994年2月1日起投入商业运行的电站,有两台90万千瓦的机组,去年即输送电106亿千瓦时,其中7成送至香港地区(占该地区所耗电力的1/5)。同时也向远近的人们送去了光明与希望。
记者从环保局官员手中厚厚一沓大亚湾环境监测报告中看到,这座我国目前最大的核电站,运行两年来没有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它的安全运行,展现出我国发展核电的光辉前景。
拉直的问号
伫立在距核电站百米之遥的山坡望去,这座“大型”电厂躯体并不大,似乎只相当于一个中型机械厂。然而,国家在其中投入的资金,竟达40亿美元之巨,是我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之一。
它的外表平静而又寻常,却包容着令人心惊胆颤的几十亿居里的放射性物质。核电站是如何让巨量的放射性物质按照人们的意愿做工发电,而又不释放到环境之中的呢?
当我们在主人的带领下,深入核电站的“心脏”探视一番之后,头脑中的那个问号立刻给拉直了。
进厂房,先得过一道大铁门,它一直是认卡不认人的。用主人为我们配备的磁卡,在门外扫描器上划过,门才闪灯放行。如是几次,方得进入主控室。在这里,成百上千的指示灯满房子闪闪烁烁,令人眼花缭乱。几名操作员时而操作,时而用电话收发指令,有条不紊地操纵与监控着数以万计的仪表和设备。
走出主控室,我们又去参观核燃料厂房。按照厂里规定及主人吩咐,我们几乎卸去所有衣装,换上白色内服外套,着白袜,穿白鞋,又戴上白帽子与白手套。戴眼镜者,每人另发一根绳拴住镜腿。此外,还要领一只个人辐射剂量计。又经过几道戒备森严的铁门,终于接近核燃料厂房的一个大水池旁。
池水有12米多深,清亮见底。4米高的核燃料箱整齐地排列在池的底部。备用或用过的燃料组件,置放在箱内一个个圆孔内。池边有一通道,可通反应堆,核燃料便是从那儿用特殊装置送进与取出。广东核电集团公司核电部负责人马云青告诉我们,核反应堆堆芯中的157个燃料组件,每年需更换其中的1/3。从反应堆中取出的乏燃料,仍有强烈的放射性。它们若跑出来,我们站在这儿,1分钟内就会送命。不过,这满池含硼水,是一道强大的屏障,完全可以把核辐射阻挡住,因此大家不需要有任何担心。果然,我们胸前口袋中的个人辐射剂量计,上面的两个零,一直纹丝不动。
据介绍,眼前这个水池,可以安全地存放10年内更换出的“高放射性”乏燃料。这部分废物待后处理厂建成后,即可运出进行妥善处理。另有一部分“中低放射性”废物,就地装入特制的可以隔绝辐射的水泥桶中。厂里已决定在附近建造中低放废物处置场,作为这些需经大约300年才可衰变为无害化垃圾的最后安身之地。这类紧紧“包住”放射性物质的技术措施,核电站已经全部实施,并且还在不断完善。
亮起警惕的“眼睛”
大亚湾核电站的安全性究竟如何?遍布厂区内外方圆几十公里的十多个专设的环境监测站,拿出了最有说服力的资料。
目前,核电站在厂区设立了4个环境监测站,厂区之外设立了3个站。环保部门亦在厂内外设立了9个站。其中最远的一个站建在45公里外的沙头角中学内,以监测核电厂是否会对香港地区产生影响。在环境监测上实行“双轨制”,是为了保证监测结果的客观与公正,也是确保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我们在广东省环境辐射研究监测中心的一个监测站看到,站内的伽玛计量器,可以每5分钟扫描一次,并把数据传至广州中央控制室。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套仪器几年来一直工作正常。一旦环境中出现异常,仪器可自动改为每分钟测一次数据,并迅即报警。不过,这种情况至今尚未出现过。
除了测量伽玛射线与贝塔粒子这两种核电厂产生的主要放射性物质,各监测站还采集大气飘尘、饮用水、水库水、海水、土壤、生物、气态流出物等样品,进行放射性测量。结果表明,陆上各种样品,放射性较电站运行前没有变化。而在某些海水和鱼类样品中,发现了人工核素,但其放射量很低,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看得出的影响。综合来看,目前大亚湾核电站产生的辐射剂量,控制在每年0.25毫希沃特以下,而人们每年受到的天然放射性剂量则高达3毫希沃特。经过核电站上上下下协同努力,去年废液放射性排放量比上年下降了很多,放射性废物产生量也接近国际80年代后期水平。
“核电是最清洁的能源。我国目前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均比较高,要扭转这种状况,发展核能是重要的渠道。”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在参观过大亚湾核电站后,发表了如是感想。
警钟仍需长鸣
大亚湾核电站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有关中外各方充分吸取了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与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的经验教训,采用了一系列保证电站安全运行的手段与设施,使得放射性物质泄漏等严重事故的发生概率,小于百万分之一。然而,通过严格管理,做到安全运行,仍然是须臾不能放松的关键一环。用核电公司总经理周展麟的话说,就是“警钟必须长鸣”。
“对于核电站的安全,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周展麟总经理感慨地说道。
据他介绍,去年,一号机组首次换料大修期间,检修完试机时发现7根控制棒落棒时间比规定慢了0.25秒。从安全计,厂方不顾停发电一天就要少收入数百万美元,决定再次停机检修。终于发现,造成上述落棒超差的原因,属导向管设计问题。经供货商法国法玛通公司重新更换导向管,机组才重新启动。可这“三起三落”,前后耗时近半年,厂方损失之巨可想而知。
目前,广东核电公司又在大亚湾筹建第二核电厂。我们在“二核”工地看到,各种大型机械穿梭奔忙,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周展麟总经理告诉我们,“二核”虽是“一核”的“翻版”,却准备在“一核”基础上,围绕着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与减少废物量等方面,要作大大小小20多项改进。
“安全是核电的生命”。当我们告别了那些日夜紧张地与可裂变原子打交道的核电工作者时,他们那句沉甸甸的话语,还在我们的心头跳荡……(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大亚湾核电站外景。孔晓宁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