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田华办学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25
第4版(副刊)
专栏:艺与人

  田华办学校
孙明
55年前,河北唐县南放水村,一个父母因怕染上天花而给取名刘天花的12岁女孩,光着脚走进了八路军的行列,庆祝抗战胜利。她在张家口第一次看见电影,惊呆了,这扇白墙里头咋能藏那么多人呢?于是,她偷偷地溜到银幕后面想看个究竟,却大失所望。
55年后,当这位已改名田华,并为新中国几代人所熟悉和喜爱的电影艺术家,手捧着“中国世纪电影奖”奖杯时,禁不住泪流满面:“没有党和军队,没有老一辈艺术家的栽培,我这个穷苦的农家女,做梦也不敢梦到有今天!”
田华这番话是发自内心的。她永远不会忘记,七岁丧母、八岁上山砍柴、割麦,冬天光着脚下冰河洗衣的那段苦难岁月,是共产党来了,她才有饭吃读上了书;是部队把她从一个12岁的“抗敌剧社”的儿童队员,培养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16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胡朋、水华、凌子风等老一辈电影艺术家一句一句地教她讲普通话,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她演戏,拍电影。如果没有电影中那些真实、感人的主人公生活原型,如果没有一部好的剧本,一位好的导演,就没有她田华塑造的《白毛女》、《党的女儿》、《白求恩大夫》、《秘密图纸》、《法庭内外》等银幕形象。
田华在成长道路上,还得到了许多人的关心和帮助。敬爱的周总理亲笔为她赠言“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改造”;聂荣臻元帅在首次授衔时,特批田华为少校军衔;罗瑞卿大将点名要田华主演《秘密图纸》……
田华总是觉得党和人民给予她的太多太多,她想回报社会的也太多太多。
于是,这位已是满头银发的“党的女儿”,担任了全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老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主任,与赵子岳、陈强、刘江、曹灿、赵丽蓉等一起,深入大中学校、监狱、少管所,用艺术去教育、感染孩子们,鼓励孩子们做对社会有用之人。这些老艺术家们“秀发和青春已献给了共和国的黎明”,但他们更渴望“用肩膀化作攻坚的云梯,是残烛,也要奉献最后一缕光”。
田华有一个很美很美的“夕阳梦”,创办一个“四代艺术学校”,就像当年胡朋、水华、凌子风等老一辈艺术家手把手地教她演戏、做人一样,她要把自己积累的舞台经验,全面、系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那些热爱艺术、渴望成材的艺术新苗。她自己任校长,为选校址,筹贷款,请教师,没日没夜地四处奔波,到外地办事,不管路途多远,一律不坐飞机,坐火车也绝不坐软卧。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她疲惫的身影。经过中国人办事都要经历的“好事多磨”的规律,学校准备工作终于基本就绪。今年3月1日,器乐、声乐、表演三个系预科班将正式开学,田华要亲自给学生们上课,讲艺德,讲艺术与社会、与生活的关系。如果每期一个系能培养出一两个高质量的人材,再过五年,到72岁的时候,就能培养出一二十个有实力的舞台新秀。这是田华由衷的希望!(附图片)(左下图是田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