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金石巨子陈介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26
第12版(副刊)
专栏:

  金石巨子陈介祺
胡卫东
潍坊市治旧称潍县,素有藏古传古之风,及至清季此风更盛。
现坐落于潍坊市潍城区芙蓉街的清代建筑万印楼,即是当时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所辟建的古文物收藏之所。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清朝吏部尚书陈官俊之子。
陈介祺的青少年时代,随父游宦京师,有极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而其自幼勤奋笃学,聪颖强记,十九岁即“以诗文名都下”。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后供职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他博通经史,酷爱金石文物的收藏与研究,并与著名金石学家阮元、何绍基、吴式芬相互切磋,甚得阮元激赏,称之为“天资清妙”。后因父亲亡故,遭受清王朝贵族的排挤,并且看不惯朝廷丧权辱国和官场的腐败黑暗,遂于咸丰四年(1854)以丁母忧而辞官归里。在回归潍县的30余年中,他谢却应酬,专心致力于金石文物的收藏与研究,不惜巨资求购天下文物,又因潍县位处齐鲁腹心地区,故于齐鲁文物求得更多。所收藏的文物上溯三代,下至明清,有青铜器、镜鉴、碑碣、石刻、砖瓦、玺印、封泥、书画、古籍等,其收罗门类之广、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就私人收藏而言实属空前。为使文物妥善庋藏,于道光30年(1850)在潍县城内旧居鸠工建成“万印楼”亦称“十钟山房”。
中国金石学至于宋代始得倡兴,历经元明,积渐发展,时至清代称为大盛。当时即涌现出一大批著名金石学家,其中晚清的陈介祺就是影响较大的一位在我国金石学史上占有相当的学术地位。他不仅收藏,还精于研究、鉴别、考证。
陈介祺的藏品中,青铜器占有重要位置,藏品达200多件,驰名中外的有毛公鼎、十钟、天亡簠、兮甲盘等,都是我国极为珍贵的青铜器文物。其中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围145厘米,重34.7公斤,内壁铭文32行,497字。后经台北故宫博物院以自然科学手段检测又新发现4字,其全铭文为501字。为传世铭文中最多的青铜器。陈介祺为毛公鼎所作的考释,对解决西周时期的有关历史问题,有极为珍贵的科学史料价值。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的古钟,共计十一件,其中如纪侯钟,楚公蒙钟等,均是古代乐器的典型代表,因取其整数,陈介祺故以此名曰“十钟山房”。据传这批古钟现藏于日本。有的簠之铭文,记载春秋时期的重要史实,是簠中铭文字数最多者,陈介祺得之如获至宝,所以又取其室为“宝簠斋”,进而改字号“簠斋”。天亡簠簋是周武王时期传世青铜器中仅有的两件断代标准器之一,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陈介祺还非常注重陶文、封泥、玺印、货币和铜镜的收藏和研究,其收藏的齐鲁陶文7000余种,周秦印篆一万方,成为收藏品中最丰富的一部分。这批珍贵的古印多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位金石学家,集收藏、鉴别、研究于一身,其目光如炬,孜孜以求,直至终老,不但为后世保留下数以万计的文物珍品,同时他的著述亦是包罗丰富,卷帙浩繁,多达50余种,被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惜因条件所限,陈介祺更多的著作未能刊行,使人殊觉遗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