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乐章之间不鼓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26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乐章之间不鼓掌
肖勇
国人吃饭大都使筷子,偶然换个口味吃西餐,就得改用刀叉。平时,咱们上剧场听京戏的习惯是,每逢精彩唱段就击掌叫好,台上的演员受到激励,更加起劲。而欣赏交响曲音乐会则另有讲究,尽管乐章之间有短暂的间隙,但此时却不可鼓掌。
前不久的一个晚上,笔者去人民大会堂观看了指挥大师马泽尔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演出,那张印制精美的节目单上,特地标注了“演奏交响曲时,乐章间停顿请不要鼓掌”的字样。这表明主办者对“游戏规则”的尊重,并努力优化欣赏环境。据说,若干年前,也就在这里,英国前首相希思曾指挥演出交响曲,第一乐章奏毕,场内掌声大作,希思心里直犯嘀咕:“莫非我刚才的表演出了什么纰漏?”会后,主人向他解释:“由于中国观众很热情,所以才……”,对方听罢,心里一块石头方才落地。
乐章之间不鼓掌,其道理很简单。多乐章的作品,通常具有较深刻的内容、强烈的戏剧性和绚丽的管弦乐色彩,各个乐章按一定的关系排列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假若你在乐章之间鼓掌,那么整部作品贯穿的情绪就被打断了,演出者的情绪和其他听众的欣赏情绪也被打断了。有人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我总觉得,一个讲文明、重礼仪的国家的观众,是不应忽略检点小节的,其举止不至让人反感才是。
有报道说,去年夏天,韩国小提琴家郑京和应邀赴亚洲某城访演,整场安排勃拉姆斯的协奏曲。音乐会上出现了尴尬的局面,起因在于“挡不住的热情”。第一乐章奏完,台下的人鼓掌,虽然干扰了演奏家的乐思,但她礼貌地容忍了。不料,第二乐章结束时情况更糟,掌声、欢呼声、咳嗽声,声声入耳,郑只得放下乐器静候,站在台上苦笑,窘迫的眼神似乎在乞求。郑京和是当今可与帕尔曼、朱克曼等齐名的国际琴坛大腕,难免也有点小脾气,媒体曾送过她一个外号:“高丽辣椒”。到了下半场,“只见她弓一抬,眉一扬,索性不管它什么乐段间隔、情绪转换,四个乐章呼啸而过,一口气拉完勃拉姆斯,不给你鼓掌的空间。”由此可见,热情是不能代替规则的。
经常阅读报刊的人都会发现,不少文章把某项重要的工作、宏大的工程、艰巨的任务、辉煌的成就,比作一部交响乐,同时也把它进展的各个阶段(步骤)称为乐章,以增强宣传的感染力。既然是这样,我看就不妨连同那条规则(乐章之间不鼓掌)一道“引进”好了,即:当工作做了半截、工程正在起步、任务尚在进行、目标还未达到的时候,先不要吹、不要捧,使“表演者”免干扰、免误导,不骄不躁、聚精会神地干事业。待到大功告成之日,再讴歌之、赞美之,也不迟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