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进出口平衡”与城市公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27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经济茶座

  “进出口平衡”与城市公厕
大江
提起城市公共厕所,不少人的表情是:一皱眉,二摇头。
为啥这样?厕所一曰数量少,二曰质量差。
以首都北京市为例。有资料说:截至1993年底,全市主要街道和繁华地区的公厕仅200余座,平均1.5万流动人口才拥有一座。西单、王府井、前门等繁华商业区地段,平均10万人以上才有一座。总长1.5公里的西单北大街商事兴隆,然而整个街面上却只有一处公厕。每天中午购物高峰时间,每5秒钟就有一个人出入该厕所,而且外面还排着等候的长队。这份资料还说:“首都公厕具有独立便器、洗手池、整容镜、全天保洁、专人管理的一二类公厕只有120多座,其余大都是三四类甚至不上类的厕所了。”
解决城市公厕问题,应该说各级政府的态度都是积极的。前几年,有的把它列为当年政府为老百姓办的几件实事之一。然而,由于资金筹集、地点划定等不易解决,这件实事往往不如别的实事办得那么尽如人意。近年来,又有人提出要使“公厕这种公益事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意即多建一些高标准的收费厕所。这种想法、思路当然是不错的,而且办成了会有“一劳永逸”的效果。但我还是有些担心,担心那大笔建设资金,特别是大量建厕用地难以顺利落实,以至“远水”救不了“近火”。因为,南方某新兴城市的实践证明,要在繁华地段的高楼大厦中间插建即使是漂亮、气派、功能齐全的厕所,其“左邻右舍”也是不欢迎的。
有没有“多快好省”地解决城市公厕问题的办法呢?我想,可否考虑像香港那样,发挥社会力量,在繁华地段实行“进出口平衡”原则。至少可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参考和借鉴。
人们在调侃时,爱把吃喝说成“进口”,把排泄说成是“出口”。香港的“进出口平衡”原则指的是:凡开设在闹市大街的酒家、餐馆,不管你是什么规模,都必须设立全天保洁的“洗手间”,而且还明确规定,只要你开门营业,这“洗手间”就应对公众开放。即使客人到你店不吃饭只上厕所,店主也不能将其拒之门外。
这“进出口平衡”原则,是笔者一年多以前第一次去香港时听一位朋友讲的。当时他见我脸上写着问号,还带我随便到一家饭馆实地“查验”,以证明他的话之不谬。第二天,我特地到一家营业面积只有15平方米的小店吃早点,发现它竟然也有个正儿八经的“洗手间”。后来,我两次路过香港又对这个问题进行观察,发现因为这条“原则”贯彻得好,在香港最繁华的铜锣湾、尖沙嘴等地的街面上,确实既看不见公共厕所,游人又没有感到什么不便。据此我还主观地想:香港当局的市政、环保部门,肯定因此而省去了许多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的负担。
我国城市公厕问题确实需要解决,不能老是让人一提到它就皱眉、摇头。然而,近期各级政府拿不出更多的资金和地皮迅速扩大公厕的容量,提高公厕的质量。怎么办呢?依我的拙见:还是要调动社会资源参与解决公厕难题,而且从繁华地段饮食行业实行“进出口平衡”原则做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