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把“温暖”送到“寒冷”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27
第4版(要闻)
专栏:子夜走笔

  把“温暖”送到“寒冷”处
沈农
节日前后,各地都在为困难户和困难职工发救济、送温暖。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一贯的关心和爱护,而且为改革、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可是,温暖如何送,还是有些讲究的。据了解,过去大多数地方一般都是将钱、物平均下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撒胡椒面”的办法。不过,上海的做法与此不同。他们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将那些特困职工、特困老人一一登记在册,并发给“绿皮小本”;持本者每月可免费领取大米、油、糖等基本食用品。据统计,目前享受此种待遇的人已有10多万。而北京,也把送“温暖”的重点放在失去劳动能力的重残人、退休职工、下岗待工人员等低收入群体上。
应该说,在解困帮困工作中这种“突出重点”的办法比“撒胡椒面”更合理、更科学一些。因为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城市、在沿海、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同样有困难户;在农村、在边疆、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也并非家家都“缺吃少穿”。所以,将救济钱、物平均下发,虽然比较省事,但弊端是明显的:第一,那些真正的困难户或者没有得到照顾,或者得到了一点点,但是解决不了多少实际问题;第二,一些不是很困难的人家,得到的一点钱、物,作用也不大。这样,对政府来说,钱花了不少,但效果可能并不理想。上海、北京的做法正好弥补了上述缺陷。
由此看来,帮困解困也得有新思路,老一套的做法,简单的做法,难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其实,上海等地的做法说新也不新,他们无非是坚持了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把工作做得深一些、细一些罢了。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把“温暖”真正送到了“寒冷”之处,把动机与效果最大限度地统一了起来。这对于我们办好别的事,是否也有一些启示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