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注水肉与圈圈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27
第12版(副刊)
专栏:习水杯文艺短论征文

  注水肉与圈圈儿
凤翔
近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其中打击的重点之一,即是注水肉。所谓注水肉,就是商贩在其所卖的生肉中,注入凉水,把水当肉卖,以坑害顾客。其实,商贩为赚昧心钱,不仅肉中注水。我小时候便听说,卖散酒散醋的,酒和醋中也兑水。近年来我还发现,在文艺评论领域中,也有“兑水”现象。听某些文艺评论家的发言,看他们的文章,似有吃注水肉的感觉。
由于工作的原因,近些年,我曾参加过不少文艺作品研讨会。在这些会上,我听了许多搞文艺评论的朋友的发言。不少发言,非常精彩,使我受到启发,增长了知识,获益匪浅。这也是我喜欢参加这类作品研讨会的原因。但是,某些朋友的发言,我却不敢恭维。
一次,有位诗人出版了一部诗集。市作协为提高全市诗歌作者的写作水平,活跃学术空气,宣传作者,搞了一次这位诗人朋友的作品研讨会。笔者亦忝列末座。会上,有不少人发言。到一位搞研究、评论的朋友发言时,我听起来却感到分外吃力。这位朋友用的大约是搞评论的专业术语吧,什么“穿透”啊、“辐射”啊等,还绕来绕去,使人抓不住要领,如堕五里雾中。我认真地听着,紧张地追逐着他发言的脉络。经过40多分钟后,他的发言终于结束了,我也舒了口气。他发完言,我把他的发言前后回忆了一遍,归纳总结了一下,吃惊地发现,这位朋友发言时虽然云山雾罩,但你仔细想一想,其实他的意思并不复杂,假如用朴素的、平直的语言表述出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四五分钟足矣。我不由得佩服起这位朋友的本事来。四五分钟的发言内容,他竟能说四五十分钟,真有两下子。看某些搞文艺评论的朋友的评论文章,也常常发现其中兑了不少的“水”。
还有一次,参加一位作家朋友的长篇小说的研讨会。会上,有两位青年朋友,据说是某大学的教授,发起言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古今中外,甲乙丙丁,ABCD,什么现代、后现代、后后现代之类的词儿,让我摸不着头脑。他们的发言,我听了半天,也没有听懂几句。我不仅深深佩服这些朋友的学识超前,更深深感到自己的落伍。但会后我又想,自己从60年代大学中文系毕业,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文艺编辑工作,直到现在,我仍没有离开这个岗位,我也常常琢磨一些有关文艺方面的问题。这样的发言我听不懂,又会有多少一般作者能听懂呢?一般作者听不懂,再高妙的文艺理论,又如何能去指导文艺创作呢?我想,这些朋友大约有一个圈圈儿,在他们圈圈儿之内的人,大约能听懂他们的发言。但是,这个圈圈儿内的理论,又有多少一般作者能接受呢?
我认为,文艺评论应当更实在些,其中要少兑点儿“水”,少绕些弯子,某些理论应该更通俗些,更接近广大普通作者一些,不要只在小圈子里供几个人自我欣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