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倒淌河》的情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27
第12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倒淌河》的情韵
林非
在通读《中国新时期抒情散文大观》里选录的作品时,我才有机会初次接触肖重声同志的篇章,却留下了十分清晰的印象。
集中有两篇散文,都抒写自己作为穷苦文人的生涯和心态。头一篇《“移山”前奏曲》,叙述出版自己散文集的艰苦历程。为了包销这几千本书,到处写信向朋友们伸出求援之手,开始了这特殊的“移山”工程。像这样娓娓道来,实在是把世态人情和自己内心的愁肠百结,写得淋漓尽致了。
后一篇《鸟枪换炮的时候》,写自己原来住在破旧不堪的木板楼房里,每天都“仿佛钻进黑暗窒息的洞穴”,白昼看苍蝇嗡嗡地飞,夜晚被老鼠吱吱地踩。而且属于自己的那块小天地,也狭窄得可怜,全家四口人挤在一张大床上,家无长物,却还是拥挤得摩肩接踵,自己在过道里做饭时,别人就很难找出缝隙钻过去。当他的一家终于告别漫长的苦难,住进宽敞和豁亮的新楼时,高兴得几乎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激动之余就记下这“乔迁之喜”,却还怕被人认为是“浅薄的炫耀”。读到这里真要为不少知识分子的清贫生活掉下同情之泪,同时也深深感到作者那一颗忠厚和忍让的心。
苏轼《答张文潜书》说,“其文如其为人”。忠厚和克己的作者,往往会写出淳朴和宽宏的篇章。读完这两篇散文,确乎是可以大体上把握肖重声在浑厚中含有执著的神情和充满了忧患意识的沉重心态,而这些情怀大都是通过道白和诙谐的语言表达出来。
读完了散文集《倒淌河》里的不少篇章之后,我觉得肖先生的思想和艺术风格,确乎是在过去已经形成的基础上,不断地得到了开拓和升华。像《咀嚼》依旧是写穷文人的窘态,对内心的刻画却更显得深沉,对世态的描绘也更显得传神,更洋溢着美必然会压倒丑的信念。像《忏悔》写人们在佛像前面的种种心理活动时,更显出了眼光的锐利,思想的成熟和神态的从容自若。
《记住倒淌河》和《初过积石峡》,是对大自然的赞歌,又是受到它启示后发出的睿思。文笔也更加曲折,显得文采斐然。如果说他刻画的人生世态,像是随意泼墨挥洒的话,那么他抒写的自然风光,却是重彩的勾勒了。这种在风格方面的变迁,显出了他逐步攀向更高的艺术阶梯。
尤其使我惊讶的是,《“葵叶向阳”从头说》和《白菜曾经没有名字》这两篇小品,显出了他知识面的宽阔和广博,为了有力地作出论证,他竟涉及了西汉初年的《神农本草经》、魏晋时代的不少诗作,以及晋代张勃所著的《吴录》、张湛所辑的《列子》,直至宋代罗愿的《尔雅翼》、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等。他在知识的海洋中泅泳时,犹似闲庭信步,款款而谈,然而在流畅的文字底下,却蕴含着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显得才思不凡。
肖先生在《“净土树”下的絮语》中说,“远离了人民的喜怒哀乐,怎能走进人民的心中?”问得真好,这是多么警辟的言语。为了从事散文创作,他还时刻都要使得自己“心中的那堆火愈是燃烧”。这种壮怀激烈的情绪,实在是深得我心,我多么希望他为着散文的事业,为着人民的幸福,永远让自己的心旺盛地燃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