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阿房赋闲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2-02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阿房赋闲话
官伟勋
大凡学过古文的,都读过《阿房宫赋》。
杜牧在这篇赋中,把阿房宫的瑰丽、豪华、奢侈,把秦始皇的骄横积怨、民不堪命,写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字字铿锵,句句有力:“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四字一句,流畅华美。大凡当年背过这篇赋的人,虽说几十年过去了,仍能琅琅上口的,可以说大有人在。
然而,《戒庵老人漫笔》的作者,却引用程大昌的话说:“杜牧赋《阿房》,其意远,其辞丽,”“今用秦事参考,则其赋所疑者多。”
首先,所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这句就靠不住。据《始皇记》载,“自渭水而南直至南山,仅可百里许;若从东西横计之,则自鄠杜至浐水,亦无百里,安得盖压三百余里也?”
说把各国王子皇孙“辇来于秦”,“为秦宫人”,在宫里呆了三十六年也没见上秦始皇帝,就更经不起推敲了。秦始皇于二十六年才最后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阿房在三十五年,他第二年就死了,怎么能等三十六年?
南北朝时,魏灭夏,见文人吹捧夏主吹得太肉麻,要严办。崔浩说:“文人褒贬多过其实,盖非得已,不足罪也。”崔浩的确说出了我国某些文人之通病。说好,就好得光照日月、德配天地,一点缺点都没有。说坏,就“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从娘胎里开始就不是好东西。作文章,铺陈渲染追求华美是可以的,但过了头就不好了。冯友兰先生说中国哲学着重求善,西方哲学着重求实,这也可以算做一个小小的佐证。
不过也应看到,杜牧写的是文艺作品,不是历史。“诗言志”,他要抒发的是其志,其情,其爱国爱民之无限深情。他通过以上那些描写,欲大声疾呼告诉人们的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那末,“灭唐者,唐也”这句话,他虽然没说出来,却比说出来更能震撼人心了!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才是他真正要告诫人们的话。
杜牧的用心是高尚的。但究竟有多大作用,难说。钱大昕、章炳麟就对孟子说的“《春秋》成而乱臣贼子惧”表示过怀疑。已经死了的,“何由知惧”?还活着的,“大利当前”,他才不在乎你的什么“口诛笔伐”呢!有道理。就像今天报刊上经常发表些口诛笔伐贪污腐败的文章一样,那些搞这类名堂的人,基本是不读书不看报的。这倒不是说文章没用,用还是有的,但历史经验证明,光靠这种“谆谆教导”是不行的,还得在法制上,在真正有效的监督机制上下功夫才行!
艺术真实不等于历史真实。前者着眼于艺术形象,艺术感染力;后者讲求无一事无根据无来历。既有艺术感染力,能给人以艺术享受,又能大体符合历史真实,给人以历史知识,最好。但也不能强求。对于那些基本上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观众只要明白它不是历史而是艺术作品就行了。要想知道真正历史是怎么回事,回去翻翻书就行了。这也很有益处。
不过,就我个人来讲,我还是喜欢看那些基本事实与历史真实相符合而又写得动人的艺术作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