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夜访农民“戏摊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05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夜访农民“戏摊子”
杜亮高宁生
记者近日顶着沉沉的夜幕驱车驶入地处六盘山腹地的宁夏固原县开城乡冯庄村。听说这个村有个农民“戏摊子”,爱好戏曲的村民们每晚聚集在村支书家听戏、唱戏,排演社火,自娱自乐,我们于是不约而至。
支书家的大门是敞开的,踏进门槛,就听到掌灯的正房里传来秦腔特有的铿锵声和扯嗓子声,撩开门帘一看,不大的屋子里已聚集10多人,有年近六旬的老人,也有二三十岁的姑娘、媳妇,他们正围坐在小方桌前和炕头上跟着录音机练唱秦腔呢。
我们的造访并没有打断他们的“集训”。秦腔曲终,录音机又响起古朴诙谐的折子戏《打草鞋》,伴随着乐曲,在座的男女老少各执家什拉、打、弹、唱,农家小院顿时沸腾起来。年近40岁的村支书梁学文对记者说:“按咱冯庄的传统,逢年过节可以没钱,但绝不能没戏。”
据介绍,冯庄人爱戏是祖上传下来的,戏曲在这里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全村一千多人中,能唱秦腔的就有一半以上。在这个村,当选为村支书和村长的大多是戏迷,谁当支书谁得召集大伙唱戏已习惯成自然,所以,支书家一般都被当作戏摊子。“我们每天晚上从8点开始活动,先是听戏、评戏,然后打鼓、拉胡,正式排戏。”被称为“总导演”的冯顺乾老人对记者说。
日子好了戏也多。这几年冯庄村靠发展养殖业和个体经济大多数农户已摆脱贫困,很多家庭添置了录音机和各种乐器,演出的节目不光有传统的经典戏段,自编的反映乡村变化和新人新事新风尚的戏曲更受群众喜爱。“以前在咱村,排节目演戏大多是男人们的事,妇女只有个别人参加,现在耍戏的婆娘比汉子多。”59岁的窦存义老人感慨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